第六章 别怪我心狠

梁朝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萧衍为欢迎远客费了不少脑汁。人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萧衍对待客人过于客气,以至于喧宾夺主,鹊巢鸠占,为江南人民带来浩劫,落下千古遗恨。事实又是如何呢?三国刘备曾收留落难的吕布,难道三顾茅庐的刘皇叔果真不识人?

迎客

摆脱追兵,侯景长出一口气,对于未来仍然一头雾水。他需要一盏灯,一盏照亮江南的灯。

那盏灯在不远的前方恭候多时。侯景想不到梁朝有喜欢他的人。这个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军官,梁朝南豫州辖下马头戍的戍主刘神茂。作为拱卫寿阳的淮河南岸一处军事据点的军官,大体相当于营长,刘神茂位卑人轻。他不甘心寂寞。听说侯景渡过淮河,感觉飞黄腾达的机会在眼前。刘神茂与侯景素不相识。相人并不需要面对面,听听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就八九不离十。

侯景见到梁朝第一个欢迎者大受感动,说出心里话:“寿阳离此地不远,城池险固,我想前去投奔,不知韦黯能接纳我吗?”

南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此时正在晋阳做客,韦黯暂时监管州事,故而侯景提及韦黯。刘神茂恰恰与韦黯有矛盾,他跑来迎接侯景很大程度与受到韦黯排挤有关。

刘神茂阴阳怪气地笑了:“您是河南王,韦黯不过监州而已,何必屈尊此人之下。您到寿阳,韦黯势必出城相迎,到那时将他拿下,寿阳即归大王所有。得到城池之后再慢慢上奏朝廷。朝廷喜闻大王安全归来,必不会责怪的。”

侯景愣了,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竟然如此关爱自己,几乎感动得热泪盈眶。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寿阳人真实在,这么妙的计策亏你想得出来。侯景上前一步,紧紧握住刘神茂的双手,连连慨叹:“不是你的主意,不是你的主意,是上天的主意,是上天教我这么做的!”

刘神茂不动声色,任由这个北方的精壮汉子用力摇动自己的双手,心中明镜般亮堂。世界上的好人并不多,我也不是。只不过你能帮我一步登天。刘神茂的宝押准了,短短三年,不入流的小戍长一跃成为当朝一品大员司空大人。

刘神茂是个投机专家,脸皮厚得出奇,最善审时度势。像他这种人,心里眼里没有所谓主子,更没有所谓国家,日本人强大投日本人,国民党强大投国民党,共产党强大投共产党。做投机营生的人有一点须注意,须把握住趋势拐点。比如,四一二后投国民党,八一三后投日本人,中途岛大海战后投国民党,辽沈战役后投共产党。投得早了吃苦,投得晚了人家不重视你。刘神茂看出侯景必定得志,他洞悉梁朝统治集团内部及各阶层之间的矛盾。

做汉奸比较容易,趋利避害,恃强凌弱。寻常人都是事后诸葛亮,不可能从无尽的黑夜中看到未来。当黎明出现时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天快亮了。

做汉奸也要有本事。脸厚心黑成大事的前提必须掌握特定的技能。侯景西征兵败,刘神茂像扔垃圾般抛弃侯景。但是此人的军事素质太差,故而虽然看到侯景败亡的命运,却未能挡住侯景的垂死挣扎。欺骗残暴侯景的下场凄惨,被寸铡。

强中更有强中手。刘神茂是投机者,是汉奸。汉奸怕死,所以汉奸不可怕。复仇者可怕,比如羊鲲。

一个国家如果汉奸多,说明这个国家出了问题。刘神茂之所以做汉奸,因为心中不平。很多不如他的人官职比他高,生活比他好,韦黯即是其中一员。韦黯出自高门士族京兆韦氏,父亲乃大名鼎鼎的名将韦睿,故而高官得做,财富如山。北魏孝文帝搬出九品中正制,人为制造等级引发六镇大起义,江南的九品中正制已经存在二百多年,这场革命的大风暴随着亲眼目睹过六镇动乱的侯景白马渡淮。

刘神茂没有猜中,韦黯不仅未出城相迎,反而披甲上城,断然拒绝侯景入寿阳。刚刚燃起希望的侯景懊丧不已,对刘神茂道:“大事不妙。”刘神茂哼了一声,“庸才就是庸才。韦黯为人懦弱,缺少智谋,派个人去吓唬一下,把他想不到的事情说出来,他就听话了。”

派谁去呢?侯景想到徐思玉。徐思玉本是寿阳本地人,却在东魏做官。思乡心切,这一次追随侯景过淮河。背井离乡到异国他乡做官的人往往有真本事。徐思玉有口才,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徐思玉进得寿阳城,责怪韦黯道:“河南王为朝廷所器重,您是知道的。而今兵败来投,为什么不接纳?”

韦黯满不在乎道:“我的职责是守城,河南王打败仗与我有什么干系。”

徐思玉道:“当然有关系。您不开门,魏军追来杀了河南王,寿阳城守得住吗?即使守得住,您有何面目去见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