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4/17页)

一旦这个步骤能得以顺利实施,他们便要在汉口选择一个能在部队中代表刘湘的人,也在刘湘面前盟誓,由他充任“钦差大臣”,监督唐式遵下令,并到前线具体指挥军事。

饶国华自杀后师长尚有遗缺,所以刘湘曾打算派副参谋长余中英去接替,顺便担任“钦差”这个角色。但余中英过去效命于刘文辉,在刘湘部队中资历较浅,他担心官兵不听调遣,以致重蹈饶国华之覆辙,因此余中英坚辞不就。

幕僚怯阵,刘湘就找部队里下来的。潘文华、杨国桢、郭勋祺当时都在汉口医院养伤,也全是刘湘的亲信心腹。其中,潘文华、杨国桢并没有受伤,他们窝在医院是被削了职后无处可去,先找个地方遮遮脸,自然暂时难以派上用场。

郭勋祺是真受伤,而且仍担任着主力师第144师的师长。在刘湘的“自己人”网络中,潘文华属于刘湘的绝对亲信,郭勋祺又是潘文华的绝对亲信,虽然一时还不能出院去当“钦差大臣”,但可遥控指挥前线部队。

假如前两个步骤实施顺利,便可转入第三个步骤:反攻芜湖。

按照计划的要求,这次反攻行动务必倾注前方部队的全力,在短期内拼死夺回芜湖,为此哪怕牺牲惨重,也在所不惜——打完了还可以回川再重组部队嘛。

说白了,反攻芜湖不仅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为的是呼应四川。

四川方面由钟体乾等人张罗,准备一接到攻克芜湖的报捷电,便在成渝两地举行盛大的军民祝捷大会,在会上高呼口号:“请刘司令回川养病!”

与此同时,刘湘的那两艘水军炮舰“巴渝”、“长江”将载军民代表至汉口迎接刘湘,并派留川部队在宜昌以下沿岸警戒,如果蒋介石出手阻拦,不让刘湘回川,便不惜一拼。

因此发生事端,责任问题可以请全国公论:有攻克芜湖之功在前,何惧舆论不偏向四川。

整个计划看上去缜密有序,可谓环环相扣,而且前期推进也相当顺利。

1938年1月上旬,唐式遵果然给尚在医院的郭勋祺下达了进攻芜湖的命令,理由是要牵制津浦线日军。

郭勋祺当即给副师长下令,要求代他指挥,必须打下芜湖。其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前线发去电报督促。

其时包括川军在内,中国军队并无足够的反攻能力,日军在芜湖又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激战一周之后,川军不仅未能攻下芜湖,还伤亡了五百多生力军。

自始至终,郭勋祺的参谋长都非常不解。原因是芜湖这里打得如火如荼,津浦线上的其他友军却动都没有动过,这样牵制,究竟有何意义?

很多人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刘湘和一部分亲信知道内幕。

除带来“釜底抽薪”的舞台脚本外,乔毅夫此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商讨在刘湘入川之后,如何对付蒋介石和国民政府。

刘湘倒也干脆,蒋介石要挤他,他就反过来挤刘文辉。

在刘湘看来,刘文辉据有的西康,迟早要统一过来,才能运用自如。而且刘文辉部队不多,缺乏战斗力,跟过去的刘存厚一样,已呈老朽之状,完全有把握迅速解决。

至于亲情,在刘湘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也就顾不上了。怪只能怪刘文辉自己不行,谁让你“老”了呢,老了就有疲态,疲态了就要被淘汰,这是自然规律。

解决刘文辉之后,刘湘便准备将四川省政府和川康绥靖总署全都迁到西康,以免被蒋介石“吞并”成为真正的地方机关。

实力才是争霸的最终决定因素,有二十多年川战经验的刘湘对此再清楚不过了。

前线部队抽不回来,还有留守部队和保安团、保安队,可以用库存和从外国买来的武器弹药进行再装备,立刻就能编成几个健全师,然后用他们来控制全川。

蒋介石要刘湘交出成渝两地的兵工厂以及钢铁厂,没问题,交就是了,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把原有设备全部分散到各个修械所,军火还是照造不误。加上外购武器,刘湘的计划是每年都能装备出一个健全师。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在政治上与国民政府抗衡,例如要求在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中占上一席,还可以推荐一人任内政部长。

见万事俱备,刘湘也病体渐愈,乔毅夫着急回去与钟体乾一道筹备,便向刘湘辞行,临走时他高兴地对刘湘说:“我要回去了,你就放心好好养病吧,希望你早点回来。”

刘湘两眼盯着乔毅夫:“唔,事情就交给你们了,你们要多辛苦一点啰。”

应该指出的是,这个“你们”并不包括“留守宰相”邓汉祥。从“釜底抽薪”到回川安排,刘湘都不让邓汉祥知晓或参与,他把前方交给傅常,后方则托于钟体乾、张斯可、乔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