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光如雪月如霜(第4/8页)

这次总攻以日本甲种师团金泽第9师团为核心,声势浩大,攻击力极其惊人。守卫大场顿悟寺的友军一师被击溃,阵地失守,友军指挥官情急之下,从战区拿到命令,让第二十军派出一团乘夜反攻,以图夺回阵地。

第二十军内部层层挑选,最后选中了向文彬团。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虽然向文彬团在全军编制最小,只有两个营,但士兵素质优良,比别的团更为活跃能战。

向文彬毕业于四川讲武堂,这是杨森自办的一所学校。杨森非常注重军官的梯级化培养,他以“本军系统化”为号召,曾在四川兴办了许多小有名气的军校,其中四川讲武堂可排于第二。

四川讲武堂的管理极其严格,有些类似于云南讲武堂,采取的是所谓“黑暗专制,无理服从”,体罚和禁闭是家常便饭,学员经常在烈日风雨下进行训练,夜间还要进行紧急集合。

这种模式跟杨森倡导的尚武精神很合拍。讲武堂结业时,学员要全副武装,由杨森亲自带队进行拉练,最后登上灌县青城山,接受杨森的摆宴犒劳。

作为讲武堂培养出来的尖子生,向文彬熟练掌握了包括战术、兵器、筑城、地形在内的“四大教程”,尤长于劈刺和射击,这些技术都被他手把手地传授给了士兵。与此同时,向文彬也很关心士兵生活、士兵精神面貌上佳、求战意识和欲望强烈。

向文彬率部进入准备位置,入夜后即向日军阵地实施攻击,战斗十分激烈。

所有川军里面,如果说要逐一挂标签,第二十军的标签就是六个字:不怕死,不后退。当然,在四川内战中,这个标签也时不时地会掉下来,对外御侮的战役就另当别论了。

向文彬团一往无前,反复冲杀,枪林弹雨中,没有一个怯懦退缩,成为“不怕死,不后退”的真实写照。

军队里有一句谚语,叫做“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机关枪”,第二十军的士兵连机关枪都不怕。他们原先最大的缺憾就是武器陈旧低劣,步枪大部分是四川兵工厂所造,少数来自汉阳兵工厂,机枪一类的重武器则特别稀罕,就算这些武器也已使用过久,在武汉时虽然补充了一些武器弹药,但仍不够分配。

一到淞沪战场,看到日本兵手里有自己从来没见过的好武器,这些川军子弟滋生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如何躲闪,而是赶快抢过来。因此在向文彬团出现了别的部队里没有的奇观:若干人一拥而上,前仆后继,用刺刀和枪托,又扎又打,硬是把日本人的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式倒拽回自家战壕。

激战中,向文彬腿部中弹,行动困难,但他拒绝去后方治疗,坐着担架或由士兵扶着,继续组织全团官兵向顿悟寺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

让第二十军凭借一团兵力,单独出击恢复阵地,连颁发此项命令的人都没有成功把握,只是战局紧张,不得不姑且一试。在向文彬团出击后,各上级指挥部都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守候该团战报。

向文彬传来的是捷报:成功收复顿悟寺!

第二十军周围,几乎全都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见川军如此勇猛,竟能从日本人嘴里虎口夺食,无不肃然起敬。

战报层层上复,统帅部立即对向文彬予以特别嘉奖,先是将其由中校升为上校,接着蒋介石亲自打来电话:“向文彬升少将,奖金六千元。”

一天三小时之内,向文彬连升sān_jí,这在大军云集的淞沪战场亦绝无仅有。

收复顿悟寺后,向文彬清点全团人数,营长只剩一人,连长非死即伤,无一幸免,排长只剩四人,士兵为一百二十人。

在援军到达之前,向文彬将这一百多个残余官兵编成了一个连,乘夜修复工事,继续作战。

部队第一战就打得如此出彩,让随后赶来指挥全军的杨森扬眉吐气、喜不自胜。

他对各团讲话时说:“我们第二十军是川军中的铁军,是全国闻名的勇猛部队,所以才会被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如果上海这一仗顶不住,就要亡国,我们一定要把第二十军的全部战力都发挥出来,即便为国牺牲,也是最光荣的!”

不久,友军位于陈家行的阵地又遭日军突破。有了向文彬团的成功例子,上级命令杨森派队反攻,恢复阵地,杨森立即派去了一个旅。

沿途全是棉花地,正好可用来隐蔽,反攻部队便分成左右两翼,以散开队形前进。前进过程中,能听到陈家行方向枪声密集,接着友军溃退而来。

都是以棉花地为掩护,一个向前进,一个往后逃,通常情况下,很影响士气,但第二十军并不受其干扰,命令下达,一点折扣不打地坚决执行,且脸上毫无迟疑与惧色。许多士兵挺胸急进,边走边说:“我们这次是打国战,牺牲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