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能跑皇帝你决不能跑(第4/6页)

李纲心里顿时冒火:整个国运系之一线,还跟我讲这个!他怒气冲冲地说:“千钧一发之际,还要拘泥?你速去通报,不得延误!”朱孝庄见李纲神情异常严峻,知道事情非同小可,便转身去殿上禀报。李纲不等钦宗的旨意下来,就大步走到了殿上,向钦宗奏道:“臣闻京中军民议论,有宰执大臣主张圣上出城避敌。如是,则国家危矣!道君皇帝将固守京师之大任托付于陛下,今敌未至,就将京师弃之如糟粕,日后以何颜面见上皇?又如何面对天下万民?”

钦宗顿时哑然,浑如木偶。

白时中见自己的计划被李纲搅了,气急败坏地问道:“都城可守乎?”

李纲驳斥道:“天下城池,可有一座抵得上京师之固?京城倘若不守,况乎平常州县?宗庙、社稷、百官、万民皆在此,若弃之不顾,还有何处可守?若能激励将士、安抚民心,岂有不守之理?且事到如今,‘我能往,寇亦能往’,逃到何处才能逃得脱?”

正在争论间,负责修缮城墙事务的内侍陈良弼从内殿出来,禀报说:“京师城楼修缮实在迟缓,至今完工者百不及一二。尤其城东樊家岗等处,壕浅沟窄,万难防守。况且城中兵器甚少,万岁爷若不早做巡幸计,恐祸将至矣!”

钦宗听了,又是一阵心悸。他看了看新上任的兵部侍郎李纲,见李纲的神态镇静自若,忽然想到李纲也是一个颇知兵的,便说:“卿可与陈公公先去察看城防,朕等你回来,再做商议。”

李纲奉了旨,立刻前往城东实地察看。过了半晌,他满头大汗地回到延和殿。

钦宗心急,忙问:“如何?”

李纲本来对城防就有所了解,这次实地看过,更是胸有成竹:“臣方才所见,京师城墙高峻坚实,各处城楼虽尚未修好,但无关紧要。四周濠河既宽且深,唯有樊家岗一段河道,因乃皇家禁地,龙脉所在,往昔未允开挖,所以河道窄浅。然可用精兵强弩据守,可以无虞。”

李纲禀报完毕,神色凛然,看也不看神色尴尬的陈公公一眼。两种意见,截然相反。城墙究竟牢固不牢固?此刻是守还是逃?关乎大宋的存亡,也关乎真龙天子的一条命。深宫里长大的钦宗,哪里经过这种阵势,完全丧失了决断能力,只是连连问诸位宰执:“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大臣们平日斗鸡走狗时,个个都是神采飞扬;而一旦面对军国大事,则茫然不知所措,唯有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大宋的命运由原来的一马平川被逼成了狭窄一线。如何能绝地求生?如何可逃过一劫?历史就在这个关口,神奇地将李纲猛然推到了舞台中心。

见到高官们行尸走肉的样子,一股原始的血性在李纲心内涌起,他跨步出列,奏道:“今日别无他途,唯有整军备战,激励士卒,准备御敌。此外,亦应召集都中百姓协力守城,待勤王军至,合力歼敌。”

钦宗内心矛盾,下不了最后的决心,他想了想,问李纲:“依卿之意,是要坚守,然朝中大臣均不知兵,谁堪领军之责?”

李纲答道:“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禄畜养大臣,为的是将用之于有事之日。白时中、李邦彦虽是文臣出身,素不知兵,但以大臣之尊,召集军民御敌,乃其职守!”

白时中一听,倒抽一口冷气:这岂不是要让我去送死!他大怒,厉声道:“李公整日大言御敌,却不曾亲临战阵,岂非欺君罔上!又言京师可守,今事急矣,李纲可领兵出征么?”

历史有时是由私欲创造的,与所谓的人民群众无关。此刻,白时中出于怕死而使出的激将法,竟然无意中挽救了大宋即将崩溃的命运——他替历史选择了一位最好的抗敌领袖。

李纲自少年起就负有报国之志,官场蹭蹬了十余年,等的就是这电光火石的一瞬!他哪里是真心想催逼白时中这样的草包去领导抗敌?朽木从来不可雕,李纲早就料定,此刻决无大臣敢慷慨赴国难,那么,舍我其谁?舍我其谁!

他上前一步,向钦宗启奏,声震屋宇:“大臣畏缩,难道朝中再无他人?陛下倘不以小臣无能,责臣守城,臣当万死不辞!然李纲微末小臣,威望不足以服众将士。”有人愿意出头去扛帅旗,钦宗当然高兴。官小不怕,可以当场任命么!钦宗环顾左右,急问:“执政中可还有官缺?”

给事中赵野答道:“尚书右丞现缺。”

钦宗不加思索,立即任命:“李纲任右丞!”

按照宋朝官制,官服以官阶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加官晋爵之际,还要赐给新的官服。但钦宗在慌乱之余,完全把这事给忘了,李纲连忙提醒:“臣尚穿绿袍,今责以守城大任,如何能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