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媚娘李贤暗自争权,母子裂痕俱现(第2/10页)

周思茂之弟周思均在东宫任职,现在两府合并也成了李贤属下,媚娘便借这层关系窥探东宫动静。其实周思茂很为难,无论皇后还是太子都是主子,两姑之间如何为妇?可皇后逼问甚急,又不能不答,他咽了口唾沫,低声道:“也没见什么人,就是昨日召来个十四岁的神童,命他即兴吟两首诗,赏了些财物……”

“十四岁?有趣!”元万顷一旁来了兴致,“叫何名?哪里人士?可是仕宦子弟?”

周思茂暗自埋怨他不晓事,非要刨根问底。但话问到这儿,不能不说:“乃是徐齐聃之子徐坚。”

“什么?!”媚娘一听就火了,“当初徐齐聃泄露禁中秘事,我将其流放以儆效尤,贤儿怎还和他家人勾勾搭搭的?难道觉得我处置得不对?”

“不。”周思茂赶忙解释,“太子至孝,绝不敢造次。只因徐齐聃感染疠气死在岭南,徐坚年少孤苦,郝处俊才将其引至东宫,求太子关照。想来徐齐聃曾教太子读书,这也算酬谢昔日情谊吧。”

媚娘不以为然:“功是功,过是过,尊师重道乃常理,难道本宫与圣上不知?既要恳求照顾,就该上奏或者领来见我,退一万步讲,他姑母徐婕妤还在呢,为何偏偏往东宫领?郝处俊究竟安的什么心?”她越说越气,什么鸡零狗碎的事全想起来了,继而又牢骚道,“这帮宰相哪还把我夹在眼里?连官职调动都胡来,高真行恢复左卫将军之职,高审行担任户部侍郎,高岐为东宫典膳,高履行之子高瑾、高璇也都升官。他们莫不是要闹翻天,把过去的是非公论完全扭转?”

周思茂见皇后动怒,战战兢兢低头不语。刘祎之是靠德行起家,还算明理敢言,立刻劝道:“提拔高氏虽与昔日废立相悖,却也不是为了反对您。昔日申文献公收养文德圣皇后,不啻于今上外祖,再说东阳公主是今上庶姊。渤海高氏已被冷落多年,早就没了昔日权势,如今略加宽宥只是念在旧日亲情,还望娘娘体谅。”

“是啊。”范履冰也道,“商议宽赦高家之时臣也在场,绝非有意针对娘娘。这件事不是郝处俊提的,而是张文瓘倡议,完全出于保全圣上英明,是一片公心。”

“公心就一定无私吗?”元万顷手捻短须,阴阳怪气地插嘴道,“别忘了,高瑾是张文瓘的女婿,他们两家联姻有亲,这还不是假公济私?”

这种论调投媚娘的脾气,但范履冰、刘祎之等人却暗自摇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人经受的磨难太多,心胸就会变得狭窄。元万顷文吏出身、才高位卑,多年遭高门子弟白眼,又经历一场流放,对朝廷权贵早就怀有刻骨偏见,把所有人都往坏处想,即便耿直清廉如张文瓘,在他看来同样丑恶不堪。

无奈元万顷沉迷其中毫不自知,反而进一步建议:“娘娘既觉得这帮宰相碍眼碍事,何不让他们躲开?”

“罢免他们?!”媚娘差点儿气乐了,“你说得轻巧,五品以上升黜岂是本宫所能独断?圣上……唉!”有些话实在没法说,李治的态度暧昧不清,既不打算收她的权,又不想换这几个宰相,整天摇摆不定,真不知他怎么想的。

元万顷呵呵一笑:“臣是想叫他们躲开,并非一定要罢免。”

媚娘匪夷所思:“你的意思是……”

元万顷随手从案上拿起两份奏疏:“今多有老臣致仕,兵部尚书和大理卿双双开缺,陛下何不提议叫郝处俊、张文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身兼此二职?听说大理寺近年积案甚多,而兵部处置安东战事还没个头绪,把这么两件烦琐差事丢给他们,他俩哪还顾得上掺和官员诠选?刘仁轨尚未归来,戴至德独自支应尚书省之事,料想也是无力多为,就剩一个好说话的李敬玄,您还应付不来?”

媚娘恍然大悟,不禁叫绝,但详思之下又觉为难:“让他们有的忙固然好,但大理寺和兵部的差事我本来是想提拔王德真和裴炎的,多安插几个亲信,给他们又太可惜。再者政事堂缺人,圣上也不会坐视不理,若要任命新宰相,李义琰首充其选,此人也是冤家对头啊!”

“只怕……”刘祎之欲言又止——只怕娘娘不改干政之心,满朝文武迟早都是冤家。即便新拔擢的王德真、裴炎、王本立之流,说是中宫亲信,其实也是攀龙附凤,真爬到高位之上,有了权势和身份,未必会报恩。说到底,牝鸡司晨是朝廷大忌,谁甘心陪皇后斗下去?连他们这帮北门学士,何尝不是被拖下水的?这些话刘祎之思来想去终究没说出口,反正自己还是相王辅臣,伺候好李轮便已功德无量,何必惹皇后不悦呢?暂且忍了吧。

“娘娘放宽心。”元万顷胸有成竹侃侃而谈,“不吃的饼先在锅里放着,不会自己长腿跑了。裴炎学问虽好,原本只是一介弘文生;王德真乃王德俭同族,他们这家人素来风评不佳。这两人得您提携骤然蹿升,百官已有所非议,再让他们当到列卿、尚书的高位,实在说不过去。不妨让他们再熬熬资历,过两年再提拔。至于李义琰,您大可阻止,只要向圣上另外推荐两人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