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破局(一)(第3/4页)

李光弼眉梢一挑道:“颜真卿当了中书平章了?这官升的挺快啊。一个小小的平原太守,一下子便进入政事堂中枢之中了。厉害,厉害。”

“切,还不是王源竭力举荐?这颜真卿和王源是一伙的。到成都的时候在大街上便当面跟本王顶撞,有了王源做靠山一个小小的太守都敢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这事儿别提,提了我便要生气。”李瑁恨恨的道。

李光弼微笑道:“殿下何必跟这些人一般见识,殿下将来是要登临大宝之人,颜真卿之辈不过是趋炎附势之徒。眼下王源用兵自重把持朝政,他当然可以嚣张了。”

李瑁摇头道:“本王岂有登临之心,本王只希望能助父皇和我大唐渡过眼前这个连环劫便好。至于将来父皇将大唐的江山社稷交给谁,那可不是我该想的了。”

“寿王殿下襟怀坦白,一片赤诚,臣甚是钦佩。说的也是,殿下未必能登临大宝。毕竟那个位置众多皇子都想做,就算陛下想要立殿下你为太子,怕是也不能够呢。”李光弼淡淡地说道,眼角的微光观察着李瑁的神色。

李瑁明显一惊,眉头皱起,转头看着李光弼道:“李光弼,你这话是何意?”

李光弼哈哈一笑,摆手道:“臣胡言乱语,寿王殿下莫放在心上。臣只是乱说罢了。”

“不不不,你这么说,一定有你的道理。本王希望你能对我坦陈而言。”李瑁忙道。

“殿下当真要听?”

“当然,你快给我说说,我真的不明白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好,既如此,臣便犯个忌讳,本来国本之事不可在私下交相私论,但此刻也顾不得了,我不能让殿下蒙在鼓里。殿下,据我所知。陛下一定是属意于殿下你来继承未来大唐的江山社稷的。是么?”李光弼道。

“这个……父皇……父皇倒是流露了些意思,但没有明言。”李瑁老老实实的道,玄宗确实不止一次的流露出话意,而且所有的行为也是表达了他的倾向,在李瑁看来,玄宗心中板上钉钉是属意自己为太子的。

“那就是了。所有皇子之中,也只有寿王殿下是最为合适的人选。臣不敢妄言其他王爷的优缺之处,但这一点当时我大唐上下心中的共识了。”李光弼低声道。

“本王……本王那里有那么好,你这是给本王脸上贴金了。”李瑁心中受用,口中却谦逊。

“但是,未必最合适的人选便能顺理成章的成为未来的大唐之主。即便天下人都以为寿王是合适的人选,但只要有一人反对,殿下便成不了事。这个人是谁,不用臣明说,殿下也当知晓吧。”李光弼肃容道。

“你是说……王源?”李瑁皱眉道。

“不是他还有谁?听说寿王和王源关系不睦,刚才你还说颜真卿和你当街争吵。他颜真卿敢这么做,还不是知道王源对你的态度?现在王源重兵在手把持朝政任用私人。朝廷文武官员哪一个敢不听他的话?若王源反对殿下为太子,满朝文武谁敢不符合?即便心中知道寿王是最合适的人选,怕也是无人敢言了。在这件事上,怕是陛下也无能为力。陛下自可力排众议,但那样一来,王源恐怕不会干休。殿下想过这些事么?”

“这个……本王……本王并没想当太子,倒也……倒也没想过这样的事。”李瑁心中冰凉,但嘴上却还要嘴硬掩饰。

“王源和丰王爷的关系据说很好,丰王爷跟随王源走了那么一趟之后,回来后的态度有何不同么?”李光弼继续淡淡的问道。

“二十六弟么?他现在倒是倨傲的很。跟着王源去杀了几名叛军之后,那事儿便成天挂在嘴上,每日跟说书似的,天天宣扬他的功劳。态度自然是大不相同了。”李瑁皱眉道。

“我猜也是如此,这件事其实已经很明了了。即便所有人都认为寿王殿下是合适的继承大唐帝位的人选,即便连陛下也这么想,然而恐怕真正能得到帝位的不是寿王殿下,而是丰王爷。很简单,丰王是王源支持的人,而你寿王殿下却不是王源的人。”李光弼低声道。

屋子里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李瑁面如死灰呆呆的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其实并非不知道李光弼所言的一切,只是他不想去面对这种情形罢了。现在被李光弼血淋淋的撕开真相摊在面前,李瑁的心沉入了冰冷的潭底,浑身的气力仿佛被抽干,提不起半分气力。

是啊,目前的情形来看,即便父皇要传位于己,王源一旦反对,那也是枉然。这个人是一座大山,自己恐难以逾越。所有的一切努力恐怕在这个人的阻挠之下,便要成为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一想到这里,李瑁心中便说不出的痛恨和怨愤,他心中那个一路上都在思量着的念头也不可遏制的开始膨胀和滋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