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启蒙(第3/4页)

王源沉吟不语,片刻后开口道:“李瑁没这么大的胆子,包括今日之事,他也是没这个胆量的。要说李瑁在背后指使,倒不如说另有其人。”

李宓皱眉道:“相国的意思是?”

王源呵呵笑道:“我没什么意思,只是觉得李瑁不敢这么做,另有人指使他这么做罢了。有人给他撑腰,让他拿这件事做文章,无论成与不成,都是对我的一种反击。还能造出我逼杀房琯的舆论来,何乐而不为?”

李宓恍然道:“难道说……是……陛下?陛下自己授意,然后自己否决,便是要造成声势?”

王源呵呵笑道:“咱们都不要乱猜,我并不想追究此事。但我想李瑁既然如此活跃,必然是有恃无恐。待我查处背后的缘由再说,在此之前我不想有任何的猜测。”

李宓点头道:“也好,胡乱猜测反倒不好。不过李光弼和郭子仪之所以被陛下授命去整军,却是这李瑁上奏陛下的。当时卑职便位列当场,当着数十名朝臣的面,寿王提出了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去河东朔方整军之奏的。”

王源呵呵笑道:“李瑁的主意?好吧,姑且算是他的主要吧,这件事其实也没什么。”

李宓愕然道:“相国难道不为此事生气么?相国此番回成都难道不是为了此事而来?”

王源哈哈笑道:“难道朝中众人都是认为我此番回来是兴师问罪的么?”

李宓咂嘴道:“不满你说,确实如此。得到相国归来的消息,群臣既高兴又担忧。陛下没有和相国商议便让李光弼和郭子仪去整军,而且并非归于相国所属,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陛下对相国的轻慢。相国便是有所不满,那也是情理之中的。”

王源摇头道:“李老将军,难怪你们会这么想。不过事情不是你们想像的那般。虽然我确实心中有不满,但陛下既已下旨,此事便已无需讨论。我回来是为了别的事情回来的,不妨跟你透个底。第一件事便是关于平叛的进程需要调整,陛下催着要我们拿下长安,但此刻时机确实不成熟的,这件事要向陛下解释解释。”

李宓点头道:“这件事确实重要,陛下不止一次的说及此事,言语中确实有焦急之意。”

王源点头笑道:“难怪陛下着急,长安是大唐都城,陛下可不愿意一辈子呆在成都。其实我也是希望陛下能早日回到长安的,陛下在成都,平添诸多纷扰,我剑南之地早已没有往日的宁静了。”

李宓点头道:“是啊,战乱一起,剑南之地已经人满为患。难民纷纷涌入,已经难以负荷了。”

王源道:“我回来要做的第二件事便是今冬安置难民之事。大荒之年,今年冬天形势严峻。若是有冻死饿毙之事发生,恐将生乱。”

“是了,此事确实极为重要,卑职也正想着要提及此事。西城安置百姓之处数日前便已经有些危机。夏天搭建的房舍太过简陋,以至于这几日夜间寒冷,安置之处有伤寒流行,造成恐慌。”

王源正色道:“竟有此事?看来我要赶紧督促他们拿出对策了。第三件事也是一件大事,此次回来,我想上奏朝廷,定夺国本之事。太子之位空悬已久,这不是件好事。我想这次回来,便要提请陛下定夺太子人选,从而安定大唐军民之心。同时此举也将会对朝廷的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太子之位空悬,便有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这对朝廷维稳不利,对平叛大局也是不利的。”

李宓一拍大腿沉声道:“早该立太子了,立了太子,那些蠢蠢欲动的皇子们便消停了。不知相国心中可有人选?”

王源道:“我打算举荐丰王为太子。你觉得如何?”

李宓想了想道:“卑职没意见,相国认为谁合适,他必是合适的人选。只要不是寿王,卑职都概无意见。”

王源呵呵笑道:“看来老将军对寿王是印象颇坏啊。”

李宓道:“我对他本来并无偏见。只是这人对相国这样的重臣如此不敬,暗地里耍弄些手段,足见其非即位的人选。他若继位,大唐难有复兴之望。”

王源笑道:“然而陛下恐怕属意的正是李瑁,这样一来事情便尴尬了。总之,若说这次我回来会有什么争执的话,怕便是在此事上了。无论如何,这一次我不能让步。为了平叛大局,为了我大唐的将来,我这一次也要据理力争。也许真的会闹得满城风雨,也未可知。”

李宓沉声道:“相国放心,卑职定会站在相国这边。很多大臣我相信也会站在相国这一边的。”

王源微笑点头道:“有老将军的支持,我便放心多了。对了,有件事需要老将军抓紧时间去操办。严冬将至,大军在长安城外驻扎,为了抵御严冬,需要大量御寒物资。冬衣炭薪要抓紧运达,此事刻不容缓,请老将军立刻命人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