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德意志帝国的黯淡日子(第2/3页)

小亚尔马聪明而勤奋,具有德意志历史上那些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天资气质,他先后专门学习过医学、哲学和政治科学,年仅22岁就得到了经济学博士头衔。年轻的沙赫特博士秉承父业,进入德雷斯顿银行。他本人出众的能力加上老头子在金融界广泛的人际关系,沙赫特一帆风顺,很快成为引起关注的金融精英。1916年,他成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董事之一。1923年,沙赫特临危受命,被德国政府任命为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以拯救灾难中的德国货币流通体系。

正象德国皇帝所说的那样,德国经济濒于崩溃的根源在于沉重的赔款负担,由此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沙赫特当然清楚,一切金融改革的举措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只会引发更可怕的动荡。他上任之后,已经制定出了计划,打算从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是寻求外国金融资本的支持,二是改革货币,用新的“地产抵押马克”取代极度滥发的旧马克。

那么该向谁寻求帮助呢?哪个国家有能力又有意愿帮助德国呢?欧洲的邻居和对手们要么心怀叵测,要么自己也穷得够呛,沙赫特也根本不指望它们,他的目光越过浩瀚的大西洋,精准地投向了自己的精神故乡——美国,以及美国的重要盟国中国。

沙赫特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后果,既不是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王室的垮台,也不是共有主义革命的兴起,而是美国作为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最强有力,甚至决定性的一端,羽翼丰满,开始闪亮登场。巴黎和会和国际联盟提供了它的出场秀,然而要真正深化美国对世界的控制能力,向欧洲大陆的经济渗透是一个重要途径。而德国伸过来的求援之手,肯定会得到华尔街的金色魔杖的热烈欢迎。

而中国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中国一直迫切需要德国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的劳动力。已经秘密访问过中国的沙赫特已经能够确定,德国和中国的合作并不存在什么障碍。

“中国一直在从我国招募大量的熟练工人和技师,为的是学习我们的技术。”塞克特说道。

“您为什么这么说?”鲁登道夫问道。

“我们的很多优秀的军官和士兵也去了中国,担任中国军队的顾问或是中国政府的雇佣军。”塞克特冷冷地回答道,“虽然说中国人的举动现在是等于在帮我们的忙,但我不认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对德国有利。”

“什么?”鲁登道夫吃了一惊。

“帝国陆军只允许保留十万人,我想您不会不知道。”塞克特转过头看着鲁登道夫,“军官和士兵们没有出路,去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中国人是在帮助我们保住武装力量,难道不是在帮我们的忙吗?”

听到塞克特说出的凡尔赛和约关于德国陆军只许保留十万人的条款,鲁登道夫不由得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而此时鲁登道夫并不知道,塞克特关于这个“十万陆军”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塞克特生于1866年,贵族出身,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1885年起就在亚历山大皇帝近卫掷弹兵团服役。19岁时即被升为步兵团军官。在1889年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后调入参谋本部服务。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时,他是驻柏林的第3军参谋长。塞克特在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他被认为是高级参谋人员的当然候选人。1915年3月,他担任了在东加里西亚新组建的第11集团军参谋长,上司是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后来的德军元帅、大十字勋章获得者)。在5月2日开始的大攻势中,第11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一起担任主攻,他们犹如摧枯拉朽一般歼灭了俄国第3集团军,一个月收复了奥匈要塞普热米什尔,威廉二世皇帝授予了冯·塞克特最高军事荣誉奖章。6月底第11集团军夺下伦贝格时俘虏超过了25万,然后8月4日拿下华沙,8月底攻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要塞。第11集团军一共向前推进了300公里,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兰突出部,彻底解除俄军对加里西亚的威胁。冯·塞克特越级晋升准将,他的上司马肯森获得了元帅军衔。同时他们被调往新成立的“马肯森集团军群”,消灭了塞尔维亚的反抗,打开了通往巴尔干和土耳其的通路。所有的塞尔维亚部队要么被歼灭,要么逃到阿尔巴尼亚和希腊。“马肯森集团军群”在保加利亚一直待到1916年春季,准备一举消灭协约国在萨洛尼卡的部队,但由于凡尔登的会战消耗了大量德军兵力而被中止。塞克特后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卡尔大公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协助奥匈帝国的卡尔大公指挥整个奥匈俄国战线。塞克特与卡尔大公合作得很好,经过血战终于将俄军制止在卡尔巴阡山一线。随即卡尔大公的部队与法金汉的第9集团军一起参加了罗马尼亚战役,将愚蠢地投入战争的罗马尼亚人狠狠教训了一番。1919年7月,塞克特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战争结束后,德国总参谋部被解散,塞克特担任兵务总监,成了事实上的德军总参谋长。尽管受凡尔赛和约的种种限制,决定了他即使在这个职位上也并不能向以前那样的大展拳脚。但他还是决心在这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缔造一支成为同时代训练最佳、领导能力最强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