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真刚不作绕指柔 第四节(第3/5页)

一瞬间,唐康屏住了呼吸。

他看见有数百骑的辽军迎了上来,引弓射向骁胜军。但是辽人的弓箭射到冲在最前面的重骑兵的身上,便如同稻草杆一样,纷纷落了下来,那些辽军不甘心的射了几轮箭,眼见着宋军就要到身前,不再抵挡,朝着两边逃了开去。

他们身后,另一队挥舞着狼牙棒、铁锤的辽军冲了上来,但他们同样也无法阻挡住冲锋的宋军,在他们的兵器能碰到宋军之前,重骑兵手中平持的长枪,已经刺穿了他们的胸膛,或者将他们带落马下,跟在后面的轻骑兵轻松的用长枪扎穿他们的身体,或者干脆被疾驰的战马踩成了肉泥。

李浩的战术,看起来取得了效果。

冲锋中的宋军,如同一把锋利的斧子,从辽军大阵的正面砍了进去,正面的辽军在这种猛烈的攻击下,开始动摇,虽不能说是如同受惊的兽群一般,乱成一团的向后面、两边逃散,但他们的确是在不停的后退,便像是退潮的海水,向着后方、两翼散退,眼见着这把斧子就能将辽军的大阵硬生生的劈成两半。

唐康不由得松了口气,一旦撕裂辽军的阵形,让辽军内部发生混乱,这场战斗的胜负,就基本上定下来了。他这时才腾出工夫来,转头去看李浩,但李浩的表情却让他怔住了。

他看见李浩眉头紧锁,神色更加严峻。

此时,在辽军大阵的后而约两里左右,大约有两千骑辽军列成一个方阵,静静地站立着。在这两千骑辽军的后面,在几百名精锐战士的护卫下,韩宝与萧岚站在一辆驼车上,正目不转睛的观察着两里之外的战局。但他们的周围,并没有自己的旌旗。

“那几百具骑人甲,啧啧。”萧岚笑着摇头,“用具装骑兵冲乱对方的阵形,太中规中矩了,我要是李直夫,就用这些骑人甲从两翼进攻,只要冲垮对方的两翼,就能对中军形成压迫围攻之势……”

“妙策!”韩宝意外的看了萧岚一眼,亦不由得由衷地赞道:“大王所言,只怕是前人所未曾想过的。这也怪不得李直夫。”

“然这正面冲锋之策,几百年前,便有法子可破了。”萧岚笑道:“让我猜猜晋公的破敌之策——他以重骑与轻骑配合冲锋,我们只要避其锋芒,无论他是多么训练有素的部队,只要是骑兵,战马便会有快有慢,冲锋之后,阵形便会散乱,跑得越远,阵形越乱,快马会冲到前面,慢马会落到后面,我们只要诱敌深入,待其前后脱节,反戈一击,以优势兵力包围歼灭跑在最前面的,再将较后之部队各个击破,宋军很快便会崩溃……”

“只怕不可言之过早。”韩宝摇摇头,笑道:“这个战场太狭窄了,施展起来,也许结果并不会如意。”

“但我还是猜对了,对么?”萧岚不以为然的笑道。

韩宝笑笑不语,只招手叫来一个军官,弯下身子,在他耳边低声嘱咐了几句。

萧岚的确是猜对了韩宝准备的战术。

在宋军轻重骑兵的冲锋下,辽军正面的军阵节节败退,整个阵形被冲得稀稀拉拉的,并且如宋军所想要的,整个被切成了两段。

但同时,这也是韩宝早就预料到的局面。

自两朝驻使、通商以来,这二十多年,两国之间,其实真的很少有什么秘密存在。如果说辽人对于环州义勇的了解以传闻为主,但是殿前司的骁胜军,就算从未交锋,通事局的情报也足够让韩宝知道他该知道的一切事情了。

在骁胜军来到苦河南岸之时,他便已经知道,他将要面临一只少有的精锐重骑兵——这个兵种从全局来看毫无用处,实际上,这种东西,它既冲不破宋军步兵的坚固方阵,面对着大辽的轻骑,它更是笨重得可笑。它永远追不上大辽的骑兵,而你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引诱它们追赶——反正它绝对不可能追上你——然后用弓箭一个个的将他们射死。尽管大辽骑兵并不是人人都能如宋军的步军一样拥有可以射穿一切铠甲的劲弩,但是提前聚集这么一群射手,也并不困难。而重骑兵的出现你总是可以提前知道的。

在韩宝看来,宋军弄出这些重骑兵来,虽然人数并不多,但主要是用来镇压国内的叛乱的。如果你面对的是一群纪律松散的乌合之众,或者是临时拼凑久不训练征战的部队,它倒的确会是最有力的。

但尽管如此,打了几十年仗的韩宝也深知,兵种搭配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配合失误而弄巧成拙,但倘若是一支精锐之师,却可能收获奇效。在一个空间压迫的战场上,这几百具“骑人甲”冲阵的威力,仍是不可小觑的。

所以他选择了战场,精心布下了他的陷阱,等待着骁胜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