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温乌兹要塞(第3/3页)

我们的分科为“人事”、“情报”、“作战”与“后勤”四科。可是在分科之前的第一学期是共同的诸兵种协同之战术,由步兵炮兵工兵团之战术及供应而师而兵团(army corps,是为中国之军)而军(Army,是为中国之集团军)。分科之后一个半学期各就专修。只有情报科专供美国学员入学,虽盟军不能染指。最后的四星期往各州营房参观演习之后,又将全年所学综合一次才发文凭毕业。外国学员的成绩也另报告于各盟国之参谋本部。校长哲乐中将(Leonard T.Gerow)是美国陆军中有名的智多星,曾在五角大厦主持各项计划,最后在欧洲战场任第十五军军长。他只在我们讲授军战术之前在讲坛上演讲半小时,这也是他分内之专长。他就着重军之行动,有如在一周之内将堪萨斯城之人口(当时约五十万)在敌人阻挠之下全部迁移于圣路易城(约二百五十英里)。也可见得问题之复杂与庞大。如此具体的描写也是给人印象深刻。

我们的课业可算得将美军在第二次大战中的经验综合整理,前已提及。可是即在当时,各教官已经觉悟到今后战争的方式因有核弹飞弹及其他科技的进展,又可能整个翻新。然则却又无法预测来日陆军之形貌。所以只好在下结论时,对未来之发展,带保留态度。只有一次在全班讨论时,有一位同学预言将来之运输机可能载重五十吨至一百吨,因之整个兵团及师可能迅速的空运。当日听来尚带未来之色彩,而今日已成事实。又另有一次有一个同学谈及原子弹之杀伤半径为普通炮弹之七倍。以平方计则七七四十九,所以未来部队在战场之上疏散程度,应为第二次大战时之五十倍左右。这种提议虽合逻辑却无从付诸实施。凡此只表现班中教师及同学对未来之揣测。大概新武器之出现与战术及军队之经理方式重重相因,所以我人之所学除了最基本的原则之外,其他技术部分一般早已成为昨日黄花。1947年夏季毕业之正规第一期学员以后尚留在军中者,数年之后必回雷温乌兹进“再修班”的短期训练,才能保持所学之合于时用。可是这已不复,是命运给我的安排和选择了。

1992年1月10日《中时晚报》时代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