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军阀悍将,抗日先锋(第2/8页)

没过多久,成都要开办一期讲武堂,队官为刘湘弄到了一个名额,推荐他去学习。这样的机会相当于今天的干部培训班,是官场升迁进阶的摇篮。果然,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培训,刘湘再回到六十五标时,被上级调任一营前队排长。辛亥革命后,四川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尹昌衡任四川都督,刘湘此时是少校差官。1912年,刘湘接替杨森为第二营营长,驻守四川泸州。从此,刘湘手中就有了一个营的武装力量。这个官衔虽说不大,却是刘湘通往大军阀之路的第一级台阶。

尽管刘湘出名之后,许多外国人对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非常关注,但据早期和刘湘有过接触的几个外国人写的观察印象中说,刘湘表面上显得平淡无奇,甚至萎靡不振,他们认为刘湘“并不是一个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看起来脾气甚好而且通情达理,既无性格,也无才气”。外国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刘湘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狡猾精明,老谋深算,绝不崇尚空谈或醉心于虚构的远景。从他的外貌看起来像老实沉静的商人,是一个冷静的机会主义者。另一位名叫托勒的英国人在一封发往北京的函电中写道:刘湘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才华出众。如果说他在交谈中显得反应迟钝,这也并不过分。但他的经历使人对他的才能无可怀疑……显然,刘是一个小心谨慎、深谋远虑的人。他不醉心于采取戏剧性的政治行动,除非他看清了结局,一般他殆争于采取步骤。

叔侄争霸

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时间里,四川军阀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而二刘之战则是四川军阀混战的高潮。所谓二刘之战是四川军阀刘湘与刘文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二人是堂叔侄关系,刘文辉是刘湘的幺叔,但刘湘却要比刘文辉年长6岁。刘湘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川系军阀中属于“速成系”。刘文辉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川系军阀中属“保定系”。刘文辉投身戎武之时,刘湘早已是少将旅长,刘文辉虽不在刘湘系统中任职,但他的发展壮大是与刘湘的提携扶持分不开的。刘文辉对刘湘也有过不少的帮助,如军事上的支持、经济上的援助、政治上的掩护等。在较长的时间内,刘湘与刘文辉在四川的军阀混战中,一直互相依赖,时人称之为“川军二刘”。

到了30年代初,经过长期的混战,四川的一些老牌实力派,如熊克武、刘存厚、杨森等人,或失败下野,或被严重削弱,都丧失了争夺四川霸权的实力,二刘则成了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刘文辉后来居上,身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边防总指挥、24军军长等职,其防区包括川康一带81县,几乎占四川总面积的一半,地盘大而且富庶,兵力达12万人,在四川各派中首屈一指。刘湘此时任四川善后督办、21军军长,其防区包括川东南和鄂西一带共计46个县,特别是控制着四川水陆交通的枢纽、进出口要津重庆,位置极为重要,兵力约11万人。地盘上虽稍次于刘文辉,但兵力上与之旗鼓相当。

1932年10月1日,刘湘指使驻武胜的罗泽洲首先发难,向驻南充的刘文辉部打响了第一枪,从而揭开了二刘大战序幕。

战争一爆发,刘湘即派唐式遵为东路军总指挥,潘文华为南路军总指挥,王瓒绪为北路军总指挥,分三路向刘文辉进攻。刘文辉亦分头防御,并在防区内布置了五层防线。战争初期,由于刘文辉部防线过长,南北绵亘数百里,兵力分散难支,故战不几日,刘文辉即主动后撤,退守沱江防线。11月18日,刘湘军越过沱江,数路围攻泸州。泸州位于沱江与长江交汇处,为川南军事重镇,易守难攻。刘湘军几次进攻都未能得逞,遂采用武力威逼和金钱收买两手来对付守城的刘文辉部两个旅长。守军见救兵不至,孤军坚守困难,表示愿意接受改编。11月底,刘湘进驻泸州。

泸州战役正在进行时,刘文辉部在四川省会成都又与田颂尧发生了激烈巷战,即所谓“省门之战”。11月14日,田军联合邓军黄隐部(打着田军旗号)进攻城南红牌楼一带刘文辉驻军。由于刘文辉早有布置,田军大败。后双方在四川大学所在地皇城的煤山以及兵工厂、簸箕街等地激烈争夺,兵员死伤甚巨。

几经争夺之后,田部不支,经圆滑的邓锡侯从中调解,双方罢兵。刘文辉因急于要与刘湘决战,乃请邓代他守成都。

省门之战一结束,刘文辉又匆匆赶到眉山,并在此建立司令部,筹划在荣县、威远一带与刘湘的决战。12月10日,战斗全面展开。刘文辉一开始就以凌厉之势向刘湘进攻,双方在此麇集数万重兵,激战五天,死伤上万人。刘湘军全线失利,处境极为不妙。为防止刘文辉乘胜直捣重庆,刘湘采取了三项紧急措施:一是派刘文辉的亲家杜少棠持他的亲笔信到眉山向刘文辉请和;二是致电邓锡侯、田颂尧,请其迅速出兵抄刘文辉后路,以免同归于尽;三是加紧对刘文辉部将进行收买分化。这三招果然奏效:邓、田立即出兵摄刘文辉之后向仁寿、双流、温江等地进攻;同时,刘文辉部旅长陈鸣谦阵前倒戈,投向刘湘。局势突变,刘文辉优势顿失,只得同意刘湘的请和。双方于1932年12月21日签订了停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