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尧:一半军阀,一半英雄(第3/4页)

唐继尧对章太炎的接待甚为热情周到,每天下午都请章太炎一行到督军府欢宴,常至深夜,如此长达半个月之久。但谈话却东拉西扯,不接触实质性问题。孙中山来电催询,章太炎只得向唐继尧摊牌,以朋友绝交相威胁,唐继尧才勉强收下了元帅证书、印信和有关文件。然而,唐继尧仍不公开宣布就元帅职,所发公文、号令,仍称“滇黔靖国联军总司令”。

11月4日,唐继尧率师赴贵州毕节,准备向四川进军,特聘章太炎为“滇黔联军总参议”,一同前往。章太炎任务尚未完成,只好同行。出发前,章太炎特制一大旗,上书“大元帅府秘书长”几个大字,颇引人注目。章太炎借此表示自己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总参议”之职,却不就职,打出的旗号仍然是“大元帅府秘书长”。而且这个大旗,比唐继尧主帅的旗帜还要大三分之一,以显示其地位更高。此后章太炎又多次做工作,仍无结果。延至1918年1月,章太炎终于离开唐继尧,去了四川。

这段时间,孙中山频频给唐继尧发电报,还对唐继尧做了若干让步和迁就,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承认他自称的“靖国军”总司令。但是孙中山的苦心迁就和耐心等待,终未能达到目的。直到1918年5月,由桂系主使,滇系呼应,政学系表演,终于将广州护法军政府改组,排斥孙中山,与北方军阀妥协,使军政府成为议和机关。孙中山满腔气愤,于1918年5月4日发表了《辞大元帅通电》,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

军政府改组后,将大元帅改为总裁制,孙中山虽是七总裁之一,却处于无权地位。孙中山绝望之余,遂离开广州。前往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以失败告终。曾经拒绝就任元帅职的唐继尧、陆荣廷,在军政府改组为总裁制之后,立即宣布就总裁职,这与他们拒绝就任元帅职的消极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22年底到1923年初,支持孙中山的滇桂军打败了背叛孙中山的粤军陈炯明部。孙中山于1923年2月由上海返回广州,第三次建立广州军政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改组了中国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准备出师北伐。此时处境困难的唐继尧,派人到广州,向孙中山表示愿意参加北伐,讨伐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势力。孙中山考虑还是应当争取唐继尧,遂于1924年9月11日,在广州召集的政务军事联合会议上,推举唐继尧为广州军政府副元帅,并电促唐就职,率师北伐。孙中山任命唐继尧以副元帅兼川滇黔联军总司令,主持三省北伐军事。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唐继尧却再次拒绝就任副元帅职。

当时,唐继尧的主要意图是要发展自己的力量。他打出了讨伐“曹锟贿选”的旗帜,在昆明召集川、滇、黔、粤、桂、鄂各军代表会议,宣布成立“建国联军总司令部”于昆明,组建了建国军15个军,准备北伐,问鼎中原,所以根本无暇顾及广州军政府,因此拒绝就任广州军政府的职务。唐继尧再次拒绝孙中山广州军政府的职务,表明他在错误的道路上愈滑愈远。唐继尧根本不满足一个空头的副元帅职务,也不满意仅仅是川滇黔三省联军的总司令,他是想当七省“建国联军总司令”。他的拒绝就职,表明与广州军政府断绝了关系。

1924年底,孙中山北上,背叛孙中山的粤军陈炯明部于1925年1月分三路进攻广州。唐继尧以为大好时机已到,与粤军陈炯明、桂军刘震寰部相勾结,派兵进攻广西、广东,企图联合推翻广州军政府。战斗尚在进行之中,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到昆明,早先拒绝副元帅职务的唐继尧,却于3月19日在昆明发出通电,声明已于3月18日在云南昆明就副元帅职,企图以副元帅递补孙中山大元帅的缺位。广州军政府即于3月19日的当天,谴责唐继尧的可耻行径,并通电讨伐唐继尧。唐继尧并不甘心,5月又派代表与广州的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等人以及香港当局代表密议,准备颠覆广州军政府。6月,广州军政府先发制人,“东征军”回师广州,击溃反对广州军政府的以杨希闵、刘震寰为首的滇桂军阀部队数万人,使唐继尧的阴谋未能得逞。

东大陆主人轶事

1909年,唐继尧和其他云南留学日本、毕业于士官学校的同学学成归国,回到北京时按规矩谒见清政府的军政大员时,军机大臣徐世昌说唐继尧的名字犯讳,要为他改名字;在北洋军中身居要职的冯国璋看中其人品、学识,意欲招他为婿,唐继尧都予以拒绝。他说:“名字是父母所取,不能更改。在家父母给我成了亲,我不能违反父母之命弃妻另娶。”可以看出,唐继尧对父母的尊重,对妻子的深情,更可以看出他不依附权贵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