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3/3页)

)中所说的那么老迈昏庸(“让两个奶妈一天喂奶三次,糊涂得大概不知道正有战争在打”),却有多年处于惊人的衰老状态。他洋洋自得地霸着皇位,不肯让作为皇储的他那五十岁的侄子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接位,却又不愿善尽皇帝的职责。在一九一四年前的那些年里,哈布斯堡君主国走到每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时,这个昏聩的老人都使这个君主国困在路中央,束手无策。

相对于这位八十四岁的老皇帝,六十一岁的参谋总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Franz Conrad von Hötzendorf)将军,是“青年土耳其党人”(Young Turk)一员。康拉德被视为杰出战略家,并被认为若他日后碰上大而笨拙的俄罗斯,还有塞尔维亚,都将克敌制胜,但结果并非如此。他的实际表现为何和外界期望背道而驰,乃是另一个有趣且受冷落的故事。因为康拉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部战场单调乏味,毫无精彩可言。即使就一九一四年的宽松标准来看,他的领导统御和决策都糟得离谱,几星期内就毁掉了奥匈帝国军队。

奥匈帝国的不成器,也拖垮其盟邦德国。不管德国曾对打赢这场大战抱有什么希望,这希望都随着一九一四年奥地利颜面尽失的惨败而破灭。奥地利那几场败仗留下焖烧的土地——敌我争夺的波兰、加利西亚、塞尔维亚——加重了德国的负担,使德国欲在任何重要的战线上赢得胜利,都变得更为困难。若在战争初启时,奥匈帝国的战场表现得不这么糟,即使只是尚可,德国在这点上都会轻松许多。本书为一场通常被人从西边视角来看的战争增添了东边的面貌,有助于说明维也纳和柏林为何落入没有胜算的消耗战,终至落败。


[1] Winston S. Churchill,The World Crisis:The Eastern Front(London:Thornton Butterworth,1931),32.

[2] Winston S. Churchill,The World Crisis:The Eastern Front(London:Thornton Butterworth,1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