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永安托孤(第3/4页)

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

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个思想。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这样的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

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讲过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年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

刚才易中天先生为我们分析了刘备的托孤之词,是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委以重任,托付一切身后事,然后给予他极高荣宠,让刘禅兄弟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时又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刘备对诸葛亮究竟是放心还是不放心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的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所以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呢?“调其赋税以供军需,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

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是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

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是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是打折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