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乾坤逆转 司马光复辟(第2/3页)

[53]

看来,他也死不瞑目。

免役法的成败得失,恐怕只能在下一章再讨论,苏轼的故事也将在后面再讲。这里要说的是,他对司马光的决定也不赞成。苏轼认为,免役和差役各有利弊,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何况政策要有延续性,就算要改也不能急刹车。这话很是在理,司马光却在政事堂发起脾气来。苏轼便说:当年韩琦做宰相,阁下做谏官,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管不顾。难道现在自己大权在握,就不许苏轼知无不言了吗?

司马光马上笑着道歉,但依然不改。[54]

范纯仁也认为,免役改差役,不妨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要改也最好先试点,循序渐进。何况宰相应该抓大放小集思广益,最忌谋自己出。什么事情都自己拿主意,下面的人就会揣摩上意谄媚逢迎,那可就更糟糕了。

司马光根本不听。

范纯仁一声长叹:又来了个王安石![55]

也许,这就是悲剧所在了。实际上,从担任副宰相门下侍郎算起,司马光在中央政府工作的时间,加上闰月也只有十六个月,任宰相后七个月就病故。拜相那天,司马光躺在床上不能动,太皇太后派人将诏书和印玺送到府上,又颁下恩旨特许他不必朝觐。司马光却不敢当。他说:不面君岂能视事?终于在病情好转之后奏对于帘前,然后上班。

唉,他这是奋不顾身啊!

显然,如果说王安石是宁可得罪所有亲朋好友,也要将变法进行到底,那么,司马光就是拼了命来唱反调,累得吐血也要把那些新法都推翻了。他们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个人的利益驱动,完全是为国为民,因此义无反顾。在高举道德旗帜的国度里,遇到这样的人,鬼神都要让他三分,谁胜谁负就只看权力在谁那里。现在,当然是司马光占上风。

但,他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

司马光最后一次上朝,是在元祐元年八月十二日。六天之前,青苗法被废除。对此,司马光原本犹豫,甚至认为该政策的立法精神并不错,只是执行中出了问题。范纯仁这时已经升任同知枢密院事,便奏请朝廷继续发放青苗贷款。

苏轼却认为,青苗法不是执行有问题,而是立法本身有问题。他说,老百姓过日子,从来就是量入为出,因此勤俭持家,虽贫亦足。现在额外多出一笔钱来,难免会变得大手大脚。朝廷却不管这些,只管收利息,这不是坑人吗?

司马光听了这话,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冲进宫中在帘前问太皇太后:是哪个奸贼蛊惑陛下再发放青苗钱的?

范纯仁吓得面如土色,一句话不敢说。[56]

王安石更是说不成,五个月前他就去世了。

二十五天后,司马光也撒手人寰。

至此,各种新法基本上都废除净尽,但这绝不等于戏已演完。要知道,就连许多反对王安石的人,比如前面说过的李常,也认为新法并非一无是处,真心拥护变法的就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只要时机成熟,便会卷土重来。

比如章惇(读如敦)。

◎本节及下节有关事件一览表

 年  月  日  事件 
 元丰八年  三月  初五  神宗驾崩,哲宗继位 
 二十一  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下旬  司马光奔丧开封,旋即回洛阳 
 四月  十四  吕公著兼侍读,司马光知陈州 
 二十七  司马光提出甄别新法 
 五月  十八  第一宰相王珪卒 
 二十六  第二宰相蔡确改任第一宰相 
 知枢密院事韩缜任第二宰相 
 第一副宰相章惇改任知枢密院事 
 司马光任第一副宰相门下侍郎 
 六月  十五  程颢卒 
 七月  初六  吕公著任副宰相尚书左丞 
 十二  司马光奏请重新审视新法,从之 
 九月  初四  罢免行钱 
 十月  二十五  罢方田法 
 十二  十四  范纯仁任给事中 
 元祐元年  正月  初一  改元元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