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何时忘却三国(第2/2页)

显然,权谋是因为伪善,伪善是因为忠义。被高高举起的那面“道德的旗帜”,其实是罪魁祸首。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性之病”。[4]

也就是说,毛批本《三国演义》的问题,还不在于给历史“整容”,更在于“变性”。整容是可以的,变性是不可以的,除非明确表示你说的不是历史,读者也不把那小说当历史看。可惜,这一点从来就没人说清楚。

那么,三国这段历史的本性是什么?

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蜀汉和孙吴的权力斗争。后来三分归一统,不过是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指出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才是历史学的任务。

因此在本书中,并没有多少剑拔弩张和老谋深算。本书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纪》。你也许看不到某些特别想看的东西,只有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朋友,你会失望吗?

[1]见《三国志》之《典韦传》、《郭嘉传》,及裴松之注引《傅子》。

[2]见胡适《〈三国志演义〉序》。

[3]见鲁迅《随感录三十九》。

[4]详请参看拙撰《〈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一文,原载2010年7月2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