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前路漫漫(第2/3页)

事实上余颖曾考虑过早期文字为什么如此简洁?

大概是因为早期的文字多是在龟甲上、铭器上,载体比较小不说,还要一个事件都要记录下来,所以文字的字数自然是压缩再压缩。

这种情况,实在是让后人挖空心思地猜想前人的记录。

后来文字的载体是竹简、木简,一部书就是好多卷竹木简,表达的意思多,字数也不会多。

当然与此同时,还有人用丝帛做载体的,太昂贵。

等到了纸的出现,才终于让文章有了更好的载体,但没有印刷术,需要抄书。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字是要求简洁,而不是准确表达。

直到印刷术的出现,终于开始出现的白话文。

不单单是文体上有变化,文字也是同时变化着,从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以及秦统一后的隶书等等,直至简体字。

即使早期的甲骨文,因为种种原因失传,但文字的传承是一脉,才给后人留下破解已经失传的甲骨文的钥匙。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文体和语言都朝着更加让人能够好理解的方向而去。

就像现在,文言文依旧是士族的主流,白话文更多是下里巴人使用的。

但多少年后,却是白话文占据上风。

毕竟白话文读起来,更加令人明白,而文言文更多是先人的典籍。

当然如果有人就是喜欢文言文,也不是不可以。

“萧郎君,有什么跑腿的事一定不要忘了找我王二黑。”王二黑听了之后,大喜道。

余颖点点头就和王二黑分开,去办自己的事。

送别了余颖之后,王二黑在心里还是记得余颖的话,决定回去之后,押着自己的儿孙去看点律法书,这个决定让他的儿孙们一个个是哀嚎不已。

但王二黑的儿孙们,还是比王二黑当年的条件好,最起码还专门送进私塾里读过。

勉勉强强能读,虽然比较困难。

当然王二黑很是明白,如果只是押着读,没什么奖励的话,儿孙们一定没有多少热情,所以他干脆实行奖励制度。

倒是有一个孙子为了他的奖励,努力读通律法书,竟然在科考的路上沾光匪浅。

也是王二黑儿孙们,对读律法书的兴趣高了不少。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皇帝在审李哲轩案的时候,猛地发现,科举制度只考四书五经的话,出来的天子门生,只会读书的家伙不少。

可以说李哲轩这一案,对皇帝的影响极大。

一个很会读书,甚至最后是进士出身的男人,竟然在处理政务上依靠女人,说出去都是丢人。

甚至在把很多涉案的官员抓起来之后,皇帝一查,虽然像李哲轩这种把政务扔一边的奇葩少,但是不意味着那些官员一个个有什么本事。

而皇帝灵机一动,于是当场就挑了几个刑部官员一问,结果发现真的精通律法什么的,就没有几个。

把皇帝气得不行,直接就撸了他们的官,让他们回家去念律法书,经过考试才可以上岗。

至于朝廷里为什么官员无能?依旧是看上去运行良好,是因为有些官员更多是依靠幕僚,而官员本人,大都是风花雪月的强者。

知道这个情况之后,皇帝是哭笑不得。

其实说起来幕僚什么,应该是有钱才能请的。

但是官员的俸禄并不怎么高,想要请幕僚,官员的俸禄就是全给也不够,那么官员的钱财从哪里来?

皇帝深思了良久,心里有些数。

准是有什么黑收入,不然只靠官员自己那点的俸禄,根本就是勉强过活,就是有些例行的好处,也不怎么够,那么就意味着什么,皇帝很明白。

于是皇帝是准备修改科举的一些科目,增加了实务上考点,那种圣贤书则减轻。

就是原先考上的进士,年纪轻的还要进行专门的业务考试,毕竟官员们是来当官的,而不是当什么书画大家,更不是当什么诗词大家的。

如果有这样宏愿的话,那么干脆回家去当。

皇帝需要的官员,可以没有什么好诗,可以不是丹青高手,但一定要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有真材实料。

事实上皇帝这一招,倒是卡住了不少官员的脖子。

于是有人直接隐退,也就是不当官了。

对于这一种皇帝是不挽留,反正想要当官的人真心不少。

也有的赶紧专研自己的本职工作,可以说京城里的风气为之好转了不少。

这一点,连皇帝也没有想到,简直是歪打正着。

只是朝中大臣们都是出身儒家,对皇帝的想法很有些反对,毕竟在他们看来圣贤书是最重要,不是有句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其实皇帝这人也曾经读过四书五经的,但是先皇在世的时候,就说过做帝王的,绝对不可以事事依照圣贤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