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船中对(第3/3页)

“这一点是根本。”

“至于第二点,则是关于海上通商的需求。”

“客观来说,我个人也不认为海禁是什么好的举措,不过这既然是太祖爷制定的国策,无力更改那么就只能执行了。”

“海上通商的利润实在太高了,神州的丝绸瓷器茶叶,卖到西方往往能够卖到五倍的价格,这些在国内可能会有些滞销的商品,在海外却是供不应求的奢侈品,并且除了丝绸瓷器茶叶之外,香料,黄金,白银这些国内比较缺少或者比较珍贵的物资,也可以从海外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如果朝廷能够良好地利用好通商渠道,而不是单纯做朝贡的生意,那么可能每年的通商关税收入,就可以到原本税赋收入的三成左右。”

“可不要小瞧了这三成,有了这三成的税赋收入,朝廷目前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一定可以大幅度改善。”

“这个扯得有点远了,总是,就是海上通商的需求与朝廷禁止的矛盾,最终诞生了汪直这样一个畸形的怪物。”

“汪直原本是徽州人士,地地道道的汉人,我曾经专门去研究过汪直的资料,他原本是去东瀛贩运货物的正经商人,当然,凡是出海,都不是什么正经商人,但是和现在的海盗王汪直比起来,那个时候的汪直真的是正经到不能再正经了。”

“汪直的前十年,一直都是游走于东瀛与神州之间的正经商人,获利颇丰,又得人引荐,认识了东瀛的大名。”

“因为东瀛也需要汪直这个大商人来给他提供种种需要的物资,并且将自己属地的产出给卖出去。”

“所以说给了汪直非常大的便利。”

“如果说存在原始积累这种东西的话,那么这便是汪直最初的原始积累。”

“但是海面上的生意,原本就是将头系在裤腰带上的买卖。”

“一方面是朝廷的打击,另一方面更重要则是同行的挤压。”

“最初的海盗行为,其实更多是发生在彼此的商船之间。”

“所以说汪直最初更多是出于自保,他加入了以他家乡徽州为首的一个武装走私的团伙,开始初步涉猎走私和海盗的生意。”

“而这个时候——朝廷其实也已经盯上了这边。”

“一场大围剿即将开始。”

“而这个时候汪直尚且懵懵懂懂,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