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黄道婆 男人:竟还更加丢人现眼了……(第3/5页)

【幸好这时开来了一艘过路客船,帮黄小姑摆渡到了江对岸。】

【之后天黑下来了,黄小姑心想,到什么地方去过夜呢?

才刚想到这里,忽然之间,附近传来了“嘀笃,嘀笃”的声音,黄小姑顺着声音寻过去,便见有一座道院,山门还半掩着,于是她趁势挨了进去,走到佛殿大门口,见有一位老师太在敲磬诵经。

黄小姑不敢惊动老师太,就轻手轻脚的走到供桌边坐了下来。

老师太念完经,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祷,突然看到睡着一个人,吓了一跳,想是什么人敢在黑夜闯进道院?

再仔细一看,竟是个小姑娘,老师太这才定了心,轻轻把黄小姑叫醒。

而这位老师太着实是个好人,非常同情黄小姑的遭遇,于是就把她收留了下来。】

【从此,这道院里又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黄道姑。】

呼……可算是能松口气了。

幸好这位黄小姑终于又有了一所安身之处。

可与此同时,却也让更多人心有戚戚焉。

身为女子,为何如此艰难?为什么要这么不容易?

而那婆阿妈也是女子……难怪天幕会说为难女子的,大约也多是女子!

现下这真是让她们见识到了,也心揪了起来。

【冬去春来,黄道姑的心却总不能平静下来。

她想,离开婆家只隔条黄浦江,万一给婆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那怎么可以?】

【而后的某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怕被发现,便匆匆躲进了禅房。

可是不到半根香的功夫,老师太叫人把她从禅房领到住院,拜见新来的那位师姨。】

【直到这时,黄道姑才知道,这位师姨竟是从海南岛崖州到此探亲的。

而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时,听出了神。】

【她想,原来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地方?

特别听说崖州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衫,的确同本地棉布不同。

她想起自己当初用手剥棉籽,剥得脱指甲的情景,很想去看看崖州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

秦王宫。

嬴政不禁心下一动——

种棉织布??

难道天幕讲的这位黄道姑,和种棉织布有关?

【因为此,黄道姑开始盘算着要是去崖州。

这样一来,既可避开婆阿妈的追寻,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领,那该有多好啊。

然后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姨提了出来,幸运的是得到了对方的同意。

而后黄道姑挑选了个好日子,跟随师姨奔向那崖州。】

【黄道姑来到崖州一看,确是另有一番天地。

她以师姨道观为家,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友情,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

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后来还同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果然是如此!

嬴政暗自点了点头,竟然是和技术相关。

还有那研究改进的纺织技术,也不知天幕会不会详细讲到?

【黄道姑在崖州一住就是三十多年,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了。

一年春天,她在地里种棉花,突然有人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整齐呀!”

黄道婆抬头一看,见一群大雁结队向北飞去,顿时勾起了她思乡之情——

可恨南宋朝廷**无能,兵荒马乱,弄得她远离乡井……

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黄道婆心想,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了。

于是她主意打定,告别了黎族姐妹,回故乡来了。】

宋末元初之前,不知黄道婆其人的,也都意识到了天幕讲此究竟和什么有关。

对于众多女子而言,纺织可是毫不陌生。

只是纺织也多劳累,而这位黄道婆,竟是能够改进纺织技术吗?

若当真是如此,这可是做了一件大事啊!

【之后在回故乡的半路上,黄道婆得知,元世祖已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要征收棉布。

又知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而她的故乡可就在松江一带。】

【再之后,黄道婆回到故乡乌泥泾,竟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都叫她“三阿婆”了。

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畅叙旧情。

然后这位三阿婆对黄道婆说道——“小姑啊!你想想,伲起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来不及,布怎会织得多呢!官府只晓得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

黄道婆听了,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的商量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

是了是了,织布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众多女子不禁心有同感的点头,她们早落夜用手剥棉籽,也不一定赶得上官府征收棉布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