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为避见客生风波(第2/5页)

家祖恍然有悟,默默而归,向余未有多言,其后,每拒上门求书画之人,余遂纾然大解。

家祖少入私塾启蒙,自来学问稀松,不通文理世故。闻仲永之伤,而能幡然自省,闭门拒客,吾少年时深感之矣。

望诸尊客长辈明察,余正值青春少年,为求学之要害关头,三更五更犹恐虚度,,却要应酬各界人士,无谓妨害学习之机,实在苦不堪言。

若诸亲长贵友,能体晚辈求学之迫望,遗余于悠闲书窗之光景,余诚心拜谢前辈海涵。

若不能,愚生晚辈,当尚无方之民,效仿悬榻青眼之故事,勿谓言之不预也。

……

先讲杜太爷没啥学问,都知从仲永那里吸取教训,顺势请访客们体谅她是个学生。

而如果不体谅的话,哼哼,就别怪她没有好脸色,到时候别说,本人没有提前告知。

珍卿写完这个小品文,又用中等纸誊抄了两份,命家里的管家佣人收着。

珍卿交代他们,来客只要说是来见她,就把这个《告访客书》,交给客人们看,说五小姐在用功,不能见任何人。

吴大哥第一个不赞同,他读珍卿这个《告访客书》,觉得有点太轻狂了,恐让客人观感不好,对谢公馆名声不利。

就是陆三哥、吴二姐,无条件地支持珍卿。杜教授觉得此事大有趣,他对这种事是乐在其中的。

结果不出珍卿所料,来谢公馆的客人,多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伤仲永》怎么回事,读完珍卿写的“告示”,多是付之一笑,倒不强求要见五小姐。

很多人看了她这篇小文,不但没有骂她骄狂放肆,反而援为妙闻奇事,引得人们众口相传,还把这件事传扬出去了——只不过对着人的时候,不一定能对号入座罢了。

连杜教授都被众人吹捧,成了教女有方的典范。

珍卿觉得有点烦恼,就把《告客人书》收起来,不给人看了。

反正不认识的客人,但凡她干正事的时候,现在就一律不见就是了。

没过一个礼拜时间,杜教授给珍卿拿一本书,是商事印书馆的《教育指南》。

杜教授在商事印书馆,有一位叫谭之迈的编辑朋友。

见到别人抄录珍卿的《告访客书》,一时间如获至宝,说要拿珍卿的诗文,还有她的言行趣事,写一篇文章来点拨家长朋友们。

珍卿翻看这谭编辑写的文章。

文章果然隐去她的真名,用一种围炉闲话的情调,讲述珍卿生活中的一些闲谈逸事,还附上了她做的一些诗文——就包括她的那《告客人书》。

这文章在故事中穿插议论,给读者灌输一些教育理论。

杜教授在一边给珍卿说,《教育指南》这一期杂志,发行以后一礼拜内,销量就比往期增加三倍。许多报纸刊物都转载这篇文章。

那文章虽是谭编辑写的,但其中引述了珍卿的诗文,所以也应当有稿费。

说着,杜教授给珍卿一个信封,说里面有三百块钱的银行本票,是谭之迈先生给珍卿补送的稿费。

珍卿打开信封一看,果然是三百块的银行本票。

《葫芦七子》倒还没印出来,珍卿没花几分心思,先莫名挣了这三百块钱,她今年到底是什么运数啊。

杜教授还夸奖珍卿:

“谭写了这篇文章,对读者大有教益,算是做了一件利人的事。

“爸爸像你这么大,一分钱没挣来过,你比爸爸厉害多了,爸爸为你骄傲。”

然后,杜教授期期艾艾地说:“因为这一篇文章,好多学界的……学界的前辈想认识你。

“珍卿,后天又是礼拜天,你看……你看方不方便,见一见对你寄予厚望的前辈们?”

珍卿本来收钱是高兴的,但想着杜教授未经她允许,就擅自让人发她的诗文。

看着兴匆匆的杜教授,想着他以后,还不晓得要干多少违背她意愿的事。

她心里燃起一撮无名火,在她胸膛里越烧越炽起来。

今天,非要煞煞杜教授的歪风邪气不可。

珍卿一时间豪气万丈,扯着那装钱的信封,恨不得一瞬间撕个粉碎。

但是将要撕的最后一刻,她理智战胜了冲动,跟什么过不去,为什么要跟钱过不去。

糖衣她要留下,炮弹必须给他打回去。

她把信封重重拍在桌上,对着杜教授掐腰眯眼冷笑:

“杜教授,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你们不经我同意,凭什么敢发表我写的东西?还把我的私事抖露出去?”

杜教授头回见她横眉冷对,一时听愣住了:

“杜教授,知道花生里长虫,会怎么样吗?

“知道阎王老婆怀五胞胎,怀的是什么吗?

“知道稻种撒下一月,还不出苗,是因为什么吗?……”

珍卿看杜教授,嗫嚅着说不出品,冷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