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5/7页)

桃夭也不懂两人这样咬来咬去有什么趣味,只瞧着陈壁安的手已经滑到兰子姐姐衣襟里去了,而兰子姐姐像是很舒服似的阖着眼眸微微喘息,伸手解着他的衣袍。

桃夭蓦地想起晌午时兰子姐姐提到“手”跟“嘴”的事儿,不知为何脸滚烫起来。

正想要看得更仔细些,陈壁安突然朝她这边望来。

她吓得立刻矮下身子贴着墙根离了窗子。待到回到客房后,她赶紧把自己埋进被窝里,双手捂着滚烫的脸颊,只觉得一颗心都要从嗓子眼出来了。

难道兰子姐姐说的用手跟嘴就是这个意思吗?

许是她在被窝里闷了太久,竟不知不觉睡了过去,再次醒来时,天色都暗了。

她赶紧起床,一开门就见赵淑兰同张氏坐在院子里逗孩子玩儿。二人一见她起床,笑眯眯同她打招呼。

桃夭看着穿戴整齐的赵淑兰,不知怎么又想到那屋瞧见的情景,脸不自觉红了。

赵淑兰问:“怎么了这是?”

桃夭连忙摇摇头,装作无事走过去,与她们一块逗弄着孩子,目光却总是瞟向赵淑兰涂了胭脂的唇上。看来看去,也没瞧见见有牙齿印,心想陈壁安定是十分心疼兰子姐姐,所以才没有用牙齿咬。

不像先生,一点儿都不晓得怜香惜玉!

想起谢珩,她又不自觉抬头看看天,心想都这么晚了,也不知先生在做什么。

实在不行,她就拿了票回去再问问他要不要去听戏,总不好丢他一个人在家里。

思及此,她就坐不住了,同赵淑兰说了一下。

赵淑兰见她魂不守舍,也不留她,亲自将她送出门去。

才到门口,桃夭就瞧见陈壁安同一身形颀长,清风朗月的青袍郎君从衙门口走出来。

她一眼就认出那人正是昨夜赔给自己糕点的郎君,忍不住问:“那个郎君是姐夫的朋友吗?”

赵淑兰顺着她的目光看去,道:“是你姐夫的故交,就是金陵沈家那个沈二郎。”

“竟然是他!”桃夭微微有些震惊。

金陵沈家那个精才绝艳,十七岁时连中三元的沈家二郎沈时,整个江南道无人不晓,就连莲生哥哥对他都是赞不绝口的。

据说他本是状元的,但是那届的前三甲里另外两个年纪都大了,是以太子殿下钦点了他做探花郎。

赵淑兰不知道她已经见过对方,道:“他打马游街那日我刚好也在长安,那日的盛况空前未见。全长安不晓得有多少待字闺中的女子朝骑在马上一袭红袍,意气风发的探花郎掷花,就连当朝最受圣人宠爱的安乐殿下也亲自送了一只芍药给他。”

桃夭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不由地又朝一袭青袍,如同朗月入怀一般的谦谦君子看了一眼,却刚好与他四目相对。

她立刻低下头来,又听赵淑兰低声道:“听你姐夫说太子殿下当时有意重用他,可恰逢沈家太夫人去世。他如今丁忧已有三年,怕是很快要回长安。眼下你姐夫在户部候补了一个闲差,恐怕明年就要回去。”

桃夭一听她明年要回长安,心里头有些不舍得。

赵淑兰说起这个,眼圈也微微有些红了。

两人又聊了几句,见城里的灯已经次序亮起来了,这才告辞。

赵淑兰要叫人送她,桃夭想着客栈就在隔壁街,不想麻烦她,道:“这么近,我走回去也是一样的。”

这几日灯会,县令怕出乱子,早晚都安排人巡街。

赵淑兰也不勉强她,只叫她晚上别错过看戏的时间,“他若真不来,你就一个人来,知道吗?”

桃夭笑,“你放心,我一定会去的。”

告别赵淑兰,桃夭顺着街道往客栈方向走。

这时夜幕早已降临,满城的花灯已全部点亮。街上上头戴脸谱,手提花灯的人一波接着一波朝着西街护城河放花灯去了。

对县城也不熟路,再加上人实在太多,本就方向感极差的桃夭混在熙攘的人群里更加没了方向,被人群挤着不断向前走。

她心里着急,见旁边一空出来的花灯摊位,赶紧挤了过去,谁知这时一不小心被人拌了一脚,眼见着就要摔倒,突然被人扶了一把。

她心底松了一口气,一回头竟然瞧见一个脸上带着牛郎面具,一袭青袍的郎君。

她呆呆望着那人,突然想到两年前她最后一次同宋莲生来城里逛灯会,也是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被人给冲散了。

她急得在原地大哭,一回头便瞧见一袭青衣的宋莲生站在万千花灯前望着她笑。

那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她生了他的气。

气他这样逗她。

气他突然这样消失不见。

也就是那次,他告诉她,这世间的人总是要散的。

“人来由他来,人去也由他去,夭夭千万莫要为此难过。若是有缘,下辈子自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