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3/3页)

浓眉大眼、圆脸蛋,而且骨架看起来不小,显得有些壮。

太皇太后一身靛蓝色的便服,身材瘦瘦的,也没带什么首饰,就简单将半白的头发梳了个圆圆的发髻缀在脑后。一副寻常富贵人家的老太太的打扮,但是那扑面而来的大气和尊贵,却是一般人怎么也模仿不来的。

有话说:

【注释1】

【官女子】

清朝未入关时,官女子是单纯的宫女而已,只负责搬花锄草、打扫整洁等体力劳动。不能陪侍皇帝的枕席,只负责做自己分内的活计。

清朝入关之后,官女子仍有宫女的意思,但亦能指皇帝的后妃(一类为未正式册封为后妃的宫女,另一类为被贬至官女子的后妃)。

官女子(单指宫女)多是当时没有官职的“包衣”之女充任。在清朝,并没有宫女侍寝後被封为官女子,只有具正式位份的后妃降为官女子,道光帝的曼答应、睦答应就曾降为官女子。

咸丰帝的玫贵妃徐佳氏,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女子:她早先排在鑫常在之后,封玫常在,后来晋升为玫贵人,咸丰五年五月廿四日降为常在,六月十七日一下子降为徐官女子,分例俱照官女子办理。

皇子府中也有官女子,一些为寻常侍女,另一些为皇子妾室。使女、官女子、格格,这三个称谓,对于阿哥名下的女子都是同一个意思。

清代后宫位分排名(从小到大):官女子、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

注:

康熙惠妃,大阿哥的生母,和纳兰明珠这一脉的叶赫那拉氏没有一点儿关系,她阿玛索尔和只是内务府的一个小官,姓氏是“乌拉纳喇氏”,既不是明珠的妹妹,也不是明珠的堂侄女,和明珠没有半毛钱关系,本文沿着历史上惠妃的身份走。

康熙四妃中,除了荣妃马佳氏外,惠妃(乌拉纳喇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三妃是上三旗包衣,包括后来的定妃(万琉哈氏)、敏妃(章佳氏)、成嫔(戴佳氏)等人都是出自包衣旗。

康熙是个极为看重出身的人,前面的十几个皇子,除了幼殇的嫡长子,承祜、以及太子胤礽和十阿哥胤俄出身比较高,是满族权贵之女所出外,其余的皇子公主基本上都是出自包衣嫔妃或者小官之女,对于出身比较好的嫔妃,像元后和平妃、大小钮祜禄氏(继后和温僖贵妃)以及大小佟佳氏这三对姐妹花出身好,进宫就享有妃位的待遇,后续也是给予妃以上的高位,还不用在宫中苦熬;包衣出身或者家室低微的宫妃,奋斗一辈子,妃位也是顶天了,康熙初年还好,有孩子的嫔妃能够册封,到中后期四妃六嫔占满了,那些宫妃譬如敏妃、定嫔都是苦熬多年,还在低位游荡,最后还是靠孩子才有了高位,相比起高寿有后福的定嫔,敏妃就苦多了,享受的是死后哀荣。

因此,本文的设定,康熙出名的还未出场的几个妃子,都是“官女子”,有宫女之名,但是和宫女又不同,包括深受康熙宠爱的宜妃也是宫女的身份,宜妃百科显示:

【康熙十六年(1677年)郭络罗氏以宫女身份入宫,随即得到康熙帝的宠幸,并直接享受了嫔等级的待遇。】

【注释2】

寿康宫:是乾隆元年建成的,是乾隆为自己的母亲钮祜禄氏所建的。

孝惠章皇后,顺治继后,百科上显示名为“博尔济吉特氏·阿拉坦琪琪格”。

清史稿记载“圣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后来孝庄去世后,康熙“二十八年,建宁寿新宫,奉太后居焉”。

因此历史上的孝惠章皇后,宫室是“慈仁宫”和“宁寿宫”。

因为本文宫室的设定,参考的是故宫平面图,因此就私设,孝惠章皇后居住在“寿康宫”了。

【注释3】

清朝礼制的问题,皇帝就是这天底下最大的地主,所有人都是他的奴才、奴婢。

在本文的设定里,满族大臣自称奴才,汉族大臣自称微臣。后宫里未侍寝的后妃,自称“奴婢”,侍寝后,改口自称“臣妾或妾身”。

女主晴嫣按理来说,如今应该自称“奴婢”才对,但是因为考虑到,有些宝子看文的时候,代入感会强,觉得奴婢看起来不舒服,看的难受,而且女主侍寝的时间确实会晚些,为了让大家看文舒服些,就让女主侍寝前,自称“臣女”了。

这不是bug啊,问就是“女主光环”【狗头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