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星河陷落(第2/3页)

顾嘉年被他说得脸红,“哦”了一声,不再纠结窗帘的事。

或许只是她多心了,他本来就习惯拉窗帘。

她站着让他抱了一会儿,余光瞥见他翻开的电脑屏幕上的词条——

《荒原》?

程遇商?

顾嘉年还记得之前那次迟晏带她去昼大的时候,他们在西门的大礼堂旁见到过程遇商的海报。

那会儿她说自己很喜欢程遇商的书,尤其是这本《荒原》,然而迟晏没有听完她的话就走了。

她当时就敏锐地感觉到,迟晏似乎不太喜欢程遇商。

倒也不难理解。

其实程遇商成名这些年来,除了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书粉之外,也受到过许多作家的质疑。

他的小说在刻画现实的同时,往往会给一个非常光明、治愈的结尾,行文风格也是残忍中夹杂着诙谐幽默。

因着这两点,他被喜爱他的读者们称为“末世界的向日葵”。

但不乏一些知名作家认为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总是强行升华人性、美化结局,在写实的故事中添加了太多理想的色彩,反而有些脱离现实。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顾嘉年不予置评。

不过唯一确定的是,砚池的风格和程遇商的截然不同。

程遇商是在通过故事讲一个贯穿全书的道理。

或善、或爱、或是梦想与力量。

而砚池,则更热衷于讲故事本身。

他的文字比起程遇商的更加平实一些,语言只是为了衬托故事与人物,并不喧宾夺主。

他的书,背景往往没有程遇商那么真实,甚至会掺一些魔幻色彩。

但他的叙事风格又十分写实,情节或喜或悲,不掺任何作者的价值观和个人情绪,只是依从故事的走向在行进。

所以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会让人觉得,本该如此。

顾嘉年虽然不认为程遇商的写法有问题,但从她个人的角度,显然更偏爱迟晏的写法。

他的故事让她更有沉浸阅读的感受,仿佛跟着书中的角色同步生活、同步呼吸,感受他们能感受到的一切,而不用分心去想此时此刻这个故事告诉了读者什么道理,这里作者想要说明什么。

顾嘉年想到这里,看了眼迟晏的发顶。

难道,他是因为程遇商才不开心的?

还没等她想好要不要开口问,迟晏倒是抬起了头。

他一只手点动着鼠标打开荒原的电子书,另一只手依旧圈着她,玩笑般问道:“你喜欢程遇商的书?”

顾嘉年怔愣了片刻,诚实道:“嗯,是还……也就,一般般喜欢。”

说完又莫名其妙地补充了句:“当然了,没法跟你比。”

像是在表忠心。

迟晏被她逗乐了:“说实话,我没那么脆弱。”

顾嘉年连忙举起双手:“第一句……可能有点点含蓄了,不过第二句绝对是真的,你在我心里永远是top1。”

迟晏宽容地说道:“好,算你。”

顾嘉年却听得不乐意了,拧起眉毛:“什么叫算,就是真的。”

怕他不信,又掰着手指头跟他枚举:“你所有的长篇、中短篇我全都翻来覆去看过无数次,很多片段都能背下来。”

“程遇商的书,充其量看了三四本,最喜欢的就是这本《荒原》。”

她话音落下,迟晏挑了挑眉毛,问她:“你最喜欢《荒原》?怎么个喜欢法?”

顾嘉年嘟了嘟嘴:“……是你让我说的啊,不许生气。”

迟晏好脾气地点头,示意她往下说。

顾嘉年说起书的时候,一向比平时要口齿伶俐。

她清了清嗓子,简单地概括着。

“我最喜欢这个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很有看点。主角置身于十九世纪中旬美国西部的淘金潮,与来自世界各地奸诈强壮的淘金者为伍。四十七天里,矿山深处诡谲丛生,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互相欺瞒、算计,甚至是坑杀。”

“现代的法律和文明在这矿山里失效,不同人种、不同语言之间,人性却相通。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部分,陶羽在一次次的算计中扬长避短,与所有人聪明地周旋着,情节抽丝剥茧、险象环生,写得非常带感,不过——”

迟晏搂了搂他说到书就闪闪发光的小姑娘,重复她的话:“不过什么?”

“不过,”顾嘉年想了一会儿,拧了拧眉毛,“这本书的结局是我觉得稍微有点不和谐的地方,感觉主线由残忍到光明的转换有一点点突兀,就好像……好像这个主角原本带着面具,摘掉面具之后的那张脸,硬生生地拼凑出来一个笑。”

顾嘉年说着有点脸红,吐了吐舌头:“不过这也只是我自己的感觉啦,做不得数,不管怎么样,这本书肯定是瑕不掩瑜的。”

迟晏沉默着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滚动着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