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4/6页)

以后他再说要点白糖棉花棉布之类的,刘子岳能拒绝他吗?肯定不可能啊。

至于竞争,这舆图上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地点,苗家一年下南洋顶多一两次,根本跑不完,大家完全可以岔开。如果带的货物重合度不高,甚至还可以同行,相互有个照应。

就为了跟刘记达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他就下此血本,其果决可见一般。

这样的人确实值得深交。

刘子岳含笑点头:“冉管事说得是,这份大礼,目前我手上没有什么拿得出对方又感兴趣的东西,就暂时不回了。黄思严,你走一趟,去向苗掌柜道谢。”

黄思严本就跟对方熟悉,而且以后南洋的船队也是黄思严带队跑,有他去再合适不过。

这一年多,黄思严接触过的商人不少,但像苗掌柜这么爽快的不多。他很乐意跟苗掌柜交往,高兴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如今舆图海上航行经验都有了,船员也经过了历练,刘子岳打算等冬季海面相对平静,少台风暴雨的季节时,让黄思严带队南下试试,若是海上丝绸之路行得通,以后他们的货物就有了长期稳定的市场,也不用担心哪天银子赚得太多被他几个好哥哥盯上了。

但在此之前,需要准备更多的货物,总不能只卖白糖和棉布。丝绸、瓷器、茶叶、铅、盐等物,都是南洋极为受欢迎的货物。

不过南越人少,手工业还不够发达。广州的货物大多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的,几经倒手,货物价格已经涨了不少。

因此刘子岳准备派范炎北上一趟,去江南采购一批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到秋天,再带上棉布与白糖,装满满一艘船,前往南洋。

范炎北上后不久,苗家的船队也出发了。

时间跨入了七月,越发的炎热,就连兴泰的开荒都停了下来。

倒是织坊还在继续,因为织坊整日在室内劳作,不怕日晒。

许多勤快的农民闲不下来,见无事可做后,不少人找上了谭婆婆,想到织坊干活,打短工。

一个两个还行,这么多人,谭婆婆做不了主,只得询问郭诚的意思。

郭诚早得了刘子岳的授意,尽可能地多培养会纺纱织布的人,因为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产量肯定比去年多。

刘子岳不打算卖棉花了,准备织成棉布卖,因此需要不少的纺纱织布工。

郭诚便挑了些手脚利索的,留了下来,跟着谭婆婆学习,成为第二批织工。这样一来,织坊的人一下子突破了一千。

等到八九月,气温缓慢下降,棉花采摘后,这批人正好可以用上。

刘子岳接到郭诚的信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郭诚也能独当一面了,手底下的人越来越能干,一个个都快能独当一面了,估计要不了几年,他就可以彻底当甩手掌柜了。

真是越想越美,说不定他能够二十岁就退休。

就在刘子岳美滋滋的时候,于子林来了。

刘子岳诧异地看着他:“于大人要过来,怎么没派人送封信来?”

于子林笑着说:“这不是临时起意吗?臣去了高州一趟,探望公孙大人,回去的路上,去兴泰转了一圈,然后琢磨了下干脆过来找殿下。”

“怎么,兴泰有问题吗?”刘子岳不解地问。

应该没有吧,这郭诚前两天还给他送了信。

“好,就是太好了。”于子林先喝了一口茶解解暑,这才道,“臣瞧了下,兴泰的人口应该过万了吧?”

刘子岳没有否认:“于大人好眼力,两个月前正式过万。”

自从去年冬天的那项措施在兴泰实行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拖家带口搬到兴泰,还带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且男女成婚生孩子的也多了起来,反正他们总归是要生孩子的,在兴泰生还能白得两贯钱,何乐而不为?

因此最近半年多,兴泰的人口快速膨胀,而且孕妇也越来越多。据陶余的来信,现在兴泰就有几百个孕妇,也就是说一年能又有几百上前新生儿出生。

目前兴泰已经不缺人了,为了先将这批人安顿下来,兴泰已经暂时停止了新人口的迁入。除了北方送过来的流放百姓,本地亲友想迁居兴泰的,一律拒绝。

不知道是不是人的劣根性,一听说不收了,那些慢吞吞的反而急了,三天两头找人打听什么时候才能迁居兴泰。

于子林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感叹道:“真快啊。”

南越这么大片地方总共也只有两百余万人,连州下辖也不过几十万人。

兴泰目前的规模已经比得上一些偏远落后小县城的人口了。甚至,兴泰的百姓还要过得更好。

据于子林所见,兴泰的百姓面无饥色,精神奕奕,风貌跟他治下的百姓完全不同。他也算一个勤勉宽厚的地方官员,也曾自以为做得不错,但跟兴泰的百姓一比,差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