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不理想的第一跳(第3/4页)

“咳。”

咳嗽一声,随后说道:“准备吧。”

赛程拉的很快,几乎上一名选手滑完,下一个选手就已经准备出发。

这对于裁判而言也是一种考验。

该说比赛进度太快,打分难免会有些敷衍,也只有给裁判留下优秀印象的选手,才会被裁判真正关注。

大部分时候,中低层的选手,裁判给出的分数,并不能完全体现他们的价值。

毕竟这只是资格赛,有能力进入决赛的选手,裁判组早就心里有底。

杭峰不知道,在他登场的时候,裁判室里的气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刚刚起都显得无聊的裁判们,纷纷变得精神了起来,质疑的,慎重的,期待的目光出现在不同的裁判脸上,继而搅动出诡谲的气息。

来了。

这次的比赛,即便是冠军,都不如杭峰的存在感强。

简在这半年,做了很不得了的事啊。

复杂的唏嘘在心底浮现,目光落在屏幕里杭峰的身影上。

那备受关注的年轻人出发了。

看着他冲进U型池里,在银白色的池壁上飞腾跳跃。

黑色的衣服有着淡淡的蓝色光泽,在阳光下潋滟出耀眼的光,黑白色的滑雪板翻腾间,旋出梦幻炫目的光华,偶尔的一次空中停滞,更是将那耀眼的星星悬挂在半空,似闪电雷鸣,又如穿花蝴蝶,迅猛且轻盈。

时间如被偷走,转瞬间便从最高处落下,从容滑出了赛场。

安静。

裁判们不动声色地互相对视一眼,继而在打分器上按下分数。

很不错的表现,但又算不上特别的出彩。

杭峰的身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常规赛场风格,尽可能早的完成动作,进而等待落地,致意。

在去年以前,整个极限赛场都弥漫着巴蒙德那“严重拖延症”的懒散气息。还是简开的头儿,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很多选手都在展示,自己怎么在最后一刻,才勉勉强强完成转体的“拖延症”。

这种“X-games”独有的风格,让很多常规赛场过来的选手都不适应。

但在去年,这种风格被莫泊桑的六周,彻底打破。

1980,赛场至尊,六周不出,谁与争锋。

六周2160是这个赛场的天花板,也是夺冠的保证。

“拖延症风格”可做不出来六周。

因而今年的资格赛,从刚刚开始,很多选手又回归到了以速度为主的风格上,而这种风格都来自于常规赛场。

杭峰是目前为止,走常规赛风格,却转的最快的那一个。

得益于杭峰先天优势的爆发力,他在攀爬高度的同时就已经在进行翻腾动作,偶尔时间合适,还会出现短暂的滞空感。

总体来说,即便这里在坐的大部分裁判,一生都在担任极限运动的裁判,依旧必须承认杭峰所展现的优势。

但。

也仅仅如此了。

一共七跳。

杭峰第一跳做了一周半540。

第二跳两周720。

第三跳三周半1260。

第四跳四周1440。

第五跳四周半1620,反向落地。

第六跳四周半1620,正面落地回正,冲击最后一跳。

第七跳五周1800,完成比赛。

整体非常连贯的一套动作,可见是杭峰主要的拿分编排,从头到尾如行云流水,再一回神他便似奔腾的大江,从那出口汹涌的冲出。

这个程度进入决赛应该是没问题,但想要争夺奖牌,就差远了。

极限赛场池壁比常规赛高出接近一米,还多出两个折返,在势能有更多积累时间的情况下,高水平的运动员应该可以在最后一跳完成五周半。

每年比赛,大概都会四五个选手完成五周半。

杭峰即便滑再好再流畅,但在缺乏周数后,依旧没有摸到领奖台的水平。

这让那些将杭峰视为“阶级敌人”的裁判们,忍不住在心里想笑。

是他们把杭峰看的太重了。

再是天才,他去年出现在这个赛场上,水平也不过是在摸到四周半的程度。听说今年参加常规赛,他有成功完成过五周,但在世界杯的主要拿分点还是抓板。

五周,或许已经是杭峰的极限。

这种极限来自于自身能力的上限,很多人即便给了他更有优势的场地,但自身能力不够,必然难以突破局限。

只从这一轮来看,杭峰的水平应该稳定在五周,爆发后或许有挑战五周半的能力。

这样的水平,不可能夺冠。甚至登上奖牌榜,都还需要很多的因素,比如自己发挥的足够好,以及对手发挥较差等等。

连奖牌都保不住,还不要说对当下局势造成影响,那种大家都以为的,最好是能够以震惊世人的方式,大比分凌驾于众人之上。

过去一年杭峰的势头确实很猛,但他们似乎也过于看重杭峰。

至少今年,杭峰远远不具备影响局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