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洲际杯决赛:第一场(第3/4页)

剩下的就看杭峰能不能抓住机会。

夜幕下。

赛场上。

巨大的半管白冰矗立在山谷里,白日里看着气势巍峨的建筑,到了晚上平添了几分婀娜,两头上翘的冰壁犹如张开的手臂,在拥抱夜空。

杭峰站在出发点上,这会儿已经不再摆弄他手腕上的腕带。

这小毛病他自己也知道,尽量克制着不为别的,主要担心一直低头玩腕带像个大傻子。

有一说一,不断开合按扣的“咔哒”声是真的减压,就跟放了一连串的鞭炮似的,身上的那股子血气终于散了大半。

U型池和跑步这些项目不同,纯靠一腔热血只会像个莽夫,冷静下来思考判断才是关键。

杭峰向来不喜欢在U型池的赛前太亢奋,毕竟一个微小的疏忽就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冷静下来的杭峰目光黑沉沉的,站在出发点裁判的身边,活动着身体四肢,蹲下再起来的过程有点像异形的蜘蛛,他身体柔韧性的开发度,在世界赛场都能名列前茅。

出发点的裁判是个华国人,脑袋不动,视线一直追着杭峰看,若是这时候杭峰抬头和他目光对上,就能看见对方眼睛里藏不住的鼓励。

友善的像是在看自家的侄子辈儿。

耳机里响起比赛可以开始的声音,这名裁判见杭峰还有点动作没有做完,便按了一下耳麦示意收到,倒是没开口催促杭峰。

又等了一分钟,见他一套动作下来差不多了,这裁判咳嗽一声。

杭峰明白地站起来,把护目镜戴上,深呼吸一口气,踩上了滑雪板。

点头。

裁判开口:“出发吧。”

杭峰踩着尾音,滑了出去。

从出发点到进入U型池,还有十米的加速区,长度统一,来自于国际雪联的要求。

十米长度速度连20迈都上不了,但多少也能有点起始速度。

这规矩是七年前加上的,那之前选手都是直接从U型池台沿上出发,男选手的历史最高周数只有四周半,后来多了这十米的加速区,天花板升到了五周半。

可见在滑雪这一块,初始速度的重要性。

即便是杭峰,都没办法在这十米加速区获得更快的速度,但优秀的选手能够更好地利用这起始速度。

只见杭峰滑入池内,依靠初始速度冲上对面的冰壁。

20迈的速度无法将他带到最高处,但长期从事U型池训练的经验,让他第一时间清楚自己能够达到的极限是哪里。

抵达惯性的最高时,他的半个身子已经超过了池沿,不等落在,双腿用力,原地猛地一个硬拔。

跳起来!

内刃的偏轴转体,前手抓板头。

身在半空,团着的身体整个比池沿高出了一米。

强大的爆发力。

这个身体里像是蕴含着一座活火山。

一周偏轴转体快如闪电,在抓板的手松开之前,利用最后一点时间,身体再一个拧转,半周的转体,成功落在了距离冰壁池沿矮上一米的位置。

漂亮的落点。

是世界级的水准!

哪怕是在初始速度不高的情况下,依旧通过技巧和力量,获得了最高的惯性积累。

别看U型池的第一跳难度都不大,飞得也不高,但在U型池这个项目里,每一次的折返都至关重要。

前期的积累,才是最后几跳能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础。

跳的越高,冲击力越强。

落脚点越是靠近池沿,获得的距离也就越长。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其实都是为了下一跳积累的势能。

所以,在既要跳的高,跳的近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在这一跳拿到该有的分数,一周半的技巧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有经验的观众,只需要看选手的第一跳,就知道他们的能力上限是多少?他们即将冲击的难度是什么?

尤其是这场比赛的裁判们,在暂时放下“两年印象分周期”的规则后,按照查利总裁判重新宣读的杭峰成绩后,一旦把对他的印象提高到白鸟优宇、也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程度后。

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很容易的就看出杭峰自身所具备的潜力,和他对后续几跳的企图。

毕竟,在这个赛场上,能够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难度的选手,不超过5人。

如果再考虑到高度和落脚点,杭峰确实是非常领先,而且个人真实能力和白鸟优宇在伯仲间的优秀运动员。

所以,今天杭峰的第一场,还是要计划冲击五周吗?

这倒也正常。

决赛有三次机会,不断尝试自己能够拿出的最高组合,正是比赛安排三场的原因。

一旦确认杭峰可能要冲击五周,裁判们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决赛的赛场上,为了一个五周去牺牲前面连跳,就比如杭峰在资格赛第一场,是绝对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