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勤耕不辍(第2/5页)

单纯支持杭峰的不少,但对杭峰在常规赛场上表现有所疑惑的也不少。

杭峰在滑板速降和冲浪的极限赛场上,一出场就是满分大佬的姿势,还没有等观众产生任何的疑虑,他就已经站在了最顶点。

只有U型池的成长路线有迹可循。

过去十七年,杭峰连续八年拿下U级赛的冠军,却没有全国联赛的成绩。

去年没有参加任何的洲际赛,就跑到了“X-games”亮相,拿了个第七名。

如果他只是一名单纯的华国运动员,以17岁的年龄在世界赛场赛到第七,他的成就已然足够,值得期待。

可惜如今在他的头顶上还挂着“极限大佬”的头衔,在那金光闪闪的铭牌后面,杭峰在U型池上取得的成就就过于的暗淡,让人担忧。

“淡定,五指都有长短,我们爱的是杭峰,而不是他的完美。”

“尽量比赛就好,孙烈是很厉害的前辈,共同竞技,一起进步。”

“反正洲际杯名额,杭峰和孙烈一起上,我们就有了双名牌,总比那个什么董杨好。”

“董杨的难度级别确实不够,只能在国内争雄,到了国际上就是个弟弟。杭峰四周半稳拿,空中姿态优美从容,说不定能凭借四周半的难度干掉五周。”

“以为五周是大白菜吗?又不是“X-games”的超级U型池,常规赛场五周差不多就到了天花板级别。现在人类的极限也才1980好伐!”

这样一看,喜欢杭峰的粉丝里不乏一些热爱冬季运动项目,而且对国内外选手水平有着足够了解的人。

他们对杭峰的喜爱,绝不是因为当下如何,而是对他的未来有着无限的期待。

一名已经适应国际赛场强度,并且肉眼可见不断在成长的年轻运动员,才是这个国家体育界里最灿烂的“金色种子”。

也正是这个原因,杭峰联赛第二站输给孙烈,仅仅拿了一枚银牌这件事,并没有引起任何的争议话题。

在这天上午举办的决赛里,杭峰和孙烈三次上场比赛,双方的难度顶格也就是四周半。

包括出发到最后的衔接、跳跃高度,以及难度,差距都不大。

但在最后裁判打分的时候,还是给孙烈的分高出杭峰一点,可能只有0.05分的差距,却是一枚银牌和金牌的结果。

第二轮比赛结束,杭峰和孙烈分别以94.25分和94.20分,分别挂在积分榜前两名的时候,陈虹女士找到杭峰聊了几句。

“在我看来你的表现更强于孙烈,孙烈的五周不出,在国内你的四周半应该最强。但你还是输了,知道输在哪里了吗?”

“考察期。”杭峰很淡定地回答。

陈虹女士点头:“你明白就好,这个情形你到了国际赛场也会遇见,放平心态,你的赛场不在今年。”

杭峰笑笑没有说话。

杭峰一早就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困境。

所有技巧类的比赛项目,由裁判凭借个人审美进行打分的比赛,都存在一个“考察期”,又或者说是“刷印象周期”。

女选手只需要完成难度和高度,通常做到其他人做不到的程度,就可以拿到高分,但是到了男选手这边,考察要求就变得格外严苛。

裁判会通过过去两年时间,对一名男选手进行观察,了解的不仅仅是他能够完成某几个难度动作,而是他是否能够完成该难度下的所有动作。

也就是说,有明显短板的选手,裁判在比赛前就已经给了他一个分数基准,除非他能拿出更多的动作,打破固有印象。

在滑雪界里,男选手的“一招吃遍天下”,没有用。

杭峰迄今为止,从未参加过全国联赛,裁判即便对他有所了解,也要遵循“印象规则”。

同时多少也会牵扯到孙烈,常年作为这个项目的“一哥”,这些年为国家在外面奋战的情分分,所以分数最终会偏高很好理解。

一个好感度刷足的老将,一个跑去国外浪看不上常规赛的小年轻,0.05分已经是裁判能极力克制自己“印象偏差”的结果。

杭峰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样艰难的环境,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只是暂时,任何事情都有个过度,总不能一上来就所有人都爱他,他又不是世界的中心。

而且……

“去年在“X-games”,简让我刷满了所有的四周难度,对今年的比赛有用吗?”

陈虹眼睛一眯,笑了:“有用,有大用呢。简的深思熟虑我佩服。”

杭峰也笑了:“这次出国比赛不知道能不能看见简。”

陈虹说:“打电话多联系,别让距离生分了。”

“嗯。”

随着最后一轮的比赛结束,杭峰和孙烈的排名定格,孙烈拿下金牌,杭峰少见的在自己的收藏品里多了一枚银牌。

银色的圆牌挂在脖子上,杭峰拿着翻来覆去地看,还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