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第2/5页)

几天过去,卫子英也学会了打草鞋。

眼晴会了,手也会了,但耐不住她力气小,打出来的鞋,比起潘玉华打的松了不少。

虽然看着像模像样,但放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出,她打的那几双是劣质货。

潘玉华一笑:“没事,反正就凑个数,说不定卖出去了呢。”

潘玉华打了几天鞋,家里已经存下四十来双了,得拿去镇上卖一次,看看行情,然后再继续。

一双草鞋五分,四十多双也能卖两块。积少成多,等到明后年,她应该能存下两三百块钱,回头她再想想别的门路,看看还能不能多挣一点。

卫子英想了想:“那就一起卖吧。”

两小姑娘说着话,回到了卫家。她俩腿短,走得慢,回来时卫永华和潘宏军,还有锅子头他们都已经把猪给赶到了院坝上,准备着要杀了。

至于她二叔卫永民……

杀猪这种大事,他竟然还搞神出鬼没,不知道去了哪里。

卫子英觉得,她二叔今天,可能又要挨奶奶的骂了。

今儿卫家人多,卫子英穿越过来大半个月,总算是把自家人给认得差不多了。

卫家人不算多,但也不少。卫良峰有一个姐姐,两个兄弟。

姐姐嫁的得远,虽然也在甘华公社所属的大队,但西南山高路远,那个大队离良山这边,得走七个小时的路,只有逢年过节,这位外家的姑奶才会回来走动。一般情况,她很少回娘家。而卫良海无妻无子,但卫良忠下边人口就多了。

卫良忠有两子两女,全都成家了,两个女儿分别都嫁到了很远的山里。

这个年头,大家都喜欢把闺女往山里嫁。嫁山吃山,在农村人的心中,只有嫁进了大山,才不会饿肚子。

而不饿肚子,就是作为父母,能为女儿考虑得最好的。

卫良忠家,老大叫卫永治,是卫子英的大堂伯,媳妇是东阳大队的,叫周大红。卫永治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卫志飞,十八岁了,要谈媳妇了。小的叫卫志学,十四岁,身体不大好,长年病歪歪的极少出门,哪怕今天卫子英家杀猪,他都没过来,据说是前儿冻着了,躺下了,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而老二叫卫永凯,是西口市齿轮厂的工人,他这份工作是老丈人出的力,找别人买来的,而他的媳妇则是他的初中同学,叫陈舒敏。两人生了两儿一女,大儿子叫卫志武,十一岁,小二子叫卫志刚,和卫志勇两兄弟一样大,而女儿叫卫春玲,十三岁。

这一家很少回村,只有厂里放假或是孩子们放长假,才会回来。

今儿卫子英家杀猪,卫良忠一大家子都过来了。

厨房里,几个女人正在忙前忙后,烧水洗菜,院子外,小孩子们则打成一团。

卫子英一回来,就被冯勇给缠上了。

这小家伙还记得卫子英的那个木头玩具,缠着想让卫子英给他玩一会儿,一边,钱二牛也一脸垂涎,特别想看看卫子英的木玩具。

小孩子,不记仇,打打闹闹是常事。

钱二牛和冯勇都不记打,先前还被自己家大人抽了一顿,转过眼就忘记了让他们挨打的祸头子。

他们不记仇,但卫子英却是个记仇的系统,乌黑大眼睛睨着两个渴望的小男孩,就是不理他们。

潘玉华是个贴心小姐姐,看卫子英不乐意,唬着脸:“你们还想挨打是不是。”

四岁的小丫头,明明还没钱二牛和冯勇高,但她脸一板,别说,还真能唬住人。

钱二牛和冯勇蔫了。

卫子英小迷妹上线,睁着乌黑的大眼睛,一脸敬佩地道:“玉华姐姐好厉害。”

潘玉华一笑,啥也没说,转头,带着卫子英一起进了厨房。

一入厨房,潘玉华的目光就落到了忙碌的苏若楠身上。看着年轻了不知道多岁的苏若楠,潘玉华心底感慨万分。

若楠姨……

那个念着曾经的同村之情,几十后再遇,还不忘向她伸出援手好人。

那些年,她为了找被拐的女儿,四海为家,落魄潦倒,到了江省后,在一家商场遇上了她。她不过是凭着记忆中的那熟悉感,不确定的喊了一声若楠姨,她就认出了她,并把她带回家,给她安排工作,支持她寻找女儿。

那时候的若楠姨已近七十,明明应是安享晚年的岁数,然而却受她所累,到处为她奔波。

也就是那几年,她才知若楠姨始终没有办法释怀英子和卫叔叔还有卫大哥的死。

她重生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弥补这个遗憾。

好在她回来的及时,英子没傻,往后,也不会没心没眼的去抓毒蛇。

“玉华来了啊,姨姨谢谢你那天把英子背回来,来来,拿着吃。”

潘玉华一进屋,苏若楠就看到了她。

她一笑,忙不迭从围裙口袋里抓出一把糖,分给潘玉华和卫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