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2/3页)

漫无目的地在街市上徘徊一阵,正犹豫要不要再去赌坊看看,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施主”。

宁湘猛地回头,圆慧摸着脑袋笑起来,“果然是你啊施主,贫僧险些以为眼花了。”

“真巧啊!”在这里遇到圆慧,宁湘甚为惊奇,左右看看没发现净闻身影,稍微有点失望。

圆慧似是看出她心中所想,直言道:”净闻师兄没来,我去送还昨日盂兰盆日的东西,正好路过这里,不知施主在这儿做什么?”

圆慧年纪并不大,笑起来脸上还有两个酒窝,宁湘对净闻的师兄弟们都持着友善的态度。

她本也有心把马筠安的事说给净闻听,也没隐瞒,把来龙去脉说了。

“不知净闻法师有没有跟你提过,我有个书生朋友,被堂兄和赌坊陷害,莫名背上五百两的赌债。方才被赌坊的人带走不知去处,我去报官,官衙压根不理会,我心中担忧,实在束手无策……”

原以为官府能够主持公道,谁知那群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宁湘自幼在父母兄长的疼爱中长大,后来进宫,虽也受尽委屈,但还是在能忍受的地步,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么孤立无援。

可怜马筠安那个秀才,一心考取功名,报效朝廷,大约也是见不惯洪胜这些人的阴暗勾当吧。

圆慧愤然道,“这些人如此伤天害理,也不怕遭天谴吗!”

宁湘耷拉着唇角,眸光黯淡:“是啊,我此刻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圆慧不知怎么安慰。

他一出家人,无权无势帮不上任何忙。

但心怀善念者,总是见不得不平之事。

圆慧脑中灵光一现,想起净闻来。

是了,净闻师兄冷静睿智,必定有法子。

于是辞别宁湘匆匆回了法华寺,四处寻了寻不见净闻身影,善慧说师兄在听住持讲经,方又往文殊菩萨殿去。

殿中就住持和净闻师兄两人,圆慧不敢进去打扰,又等了小半个时辰,目送住持离开,才轻手轻脚进了殿。

净闻坐在香案前,翻开《华严经》低声吟诵,余光看到圆慧,他也没多大反应。

香炉中轻烟袅袅,清俊的面容在半明半昧的光影里愈发沉和深邃。

圆慧学着他的样子打坐,心中却未见宁静。

许是他心绪不宁,终于引起净闻注意。

他侧目,淡淡看过来:“怎么了?”

圆慧话匣子关不住了,“我在城里遇见那位宁湘施主,她说她那个书生朋友被人掳走,报官无门,知州连面都没露。师兄,你有没有什么法子,能帮帮他们?”

净闻面色清冷,无情无绪开口:“我们出家之人,管不了官府的事。”

圆慧向来有一副好心肠,在蒲团上惆怅道:“话是这么说,但我听闻这位知州大人曾是京官,几年前才来琢州。都说琢州富庶,到底是前些年的底子在。倒是朝廷怎么回事,会让这样的人上任?”

出家人是不理俗事,不该为官场中事愤愤不平,可朝廷政令清朗、州府官员清廉,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他们出家人,不就是愿意看到这一幕吗。

可惜……

众生皆苦。

净闻师兄不愿插手俗事,圆慧只能叹气:“百姓难呐!”

净闻佛珠拨动,仿佛没听见他这句话,闭眼诵经:……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

宁湘报官无门,在城墙根下闲坐,旁边泥塑摊的大哥见她从官衙方向过来,忍不住道,“姑娘从衙门过来?”

宁湘见他摊前摆着许多泥塑的小人儿,一时兴起多瞧了瞧,便点头应了:“对啊。”

大哥是个热心肠,一面做着泥人,一面问她,“上衙门做什么,瞧你失魂落魄的。”

宁湘在泥塑摊旁坐下,看摊主很快捏好一只玉兔,叹息道:“我一朋友被冤枉,那万贯赌坊来人把他抓走了,本想去报官,可是知州大人好像公务缠身,并不理会。”

“嗨,姑娘不知道吧,那万贯赌坊东家,是知州大人大舅子,人家一家人,哪里管你。”摊主把捏好的玉兔上了色,串在棍上递给她,“这小兔子,送给姑娘了。”

宁湘惊讶的接过,连声致谢:“多谢,真好看!”

“听说咱们这位知州大人是京里来的,势力可大着,那洪胜一心攀附权贵,把自己亲妹子送给了知州当外室。”

这些秘辛宁湘倒是不曾听闻,泥塑摊主说起这些逸闻简直滔滔不绝。

“知州大人家中已有原配,这外室自然是见不得人的,就偷摸摸养在外边。”摊主左右看了看,忽然压低声音道,“那个洪爷有个私宅就在这附近,我在这儿摆摊,常见人来人往的,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