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3页)

这些事,都是赵长起忍不住来跟他念叨,陈晏在他面前,从来不会去提。

赵长起:“殿下说了什么?”

“说他的弓马骑射都是陛下亲手教的。”

赵长起的眼神变得有些复杂。

半晌,他开口道:“这些事,便是对着我们,殿下这些年也没再提过。”

陈晏不提,赵长起其实很能理解。已经不复存在的东西,已经彻底易改的人心,再想起之前那些温情的时候,应当不会觉得安慰吧。连他有时候看着皇帝对待陈晏那些的手段,再想想之前那些事,也会觉得讽刺,觉得没意思透了。

他缓缓道:“殿下小的时候,陛下对他是很疼宠的。那时候,人人都说陛下是个慈父。”

当然,皇帝现在也是慈父,只是慈的对象换人了。

“只是后来,殿下的母妃被废……然后又出了抚宣王反叛的事。”赵长起说到这儿,声音有一丝艰涩,他叹了口气,“从那之后,陛下待殿下就成了如今这样。”

这些事,顾凭大概知道一点。

陈晏的母亲孟采英,当年是皇帝还是诸侯王的时候迎娶的正妃,后来因为魇镇之事被废。皇帝从她宫中挖出偶人后,虽然大怒,但并没有赐死她,而是令她迁居别宫。

有很多人说皇帝之所以手下留情,是因为抚宣王孟恩是孟采英的叔父,当时正在镇守重镇延郡。皇帝此举,意在安抚。

但是没过两年,抚宣王还是反了。

叛乱平定后,孟氏的族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们固兵镇守的延郡,乃至整个颖安,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清洗。这场翻天覆地的大洗牌后,那些追随孟恩的近臣,或者是亲近陈晏一系的官员将领,基本都被除了个干净。可以说,陈晏在颖安的势力,就这么被连根拔起了。

不止如此,有这么一个犯上作乱的叔祖,这个污点在陈晏身上,这些年总是时不时就被豫王一系的人拿出来做一下文章。

顾凭:“现在的颖安在谁手里?”

“陛下当时是派豫王前去收服的。”赵长起皱起眉,“颖安有整个东南最大的粮仓,我们这次去南疆的粮草也得从这儿拿。”

一想到要调豫王手底下的运粮军,他就头疼。

这粮草被别人扣在手里,就好像脖子上卡着一只手,就算不使力,但是那手只是放在那里,就是一个威胁。

顾凭道:“反正颖安离南疆不远,我们南下的时候取道颖安吧,不用他们的运粮军,我们的士卒可以自行从粮仓中取粮。”

赵长起想了想,颔首道:“你这办法不错,等我上个折子禀明陛下。”

又道:“抚宣王的事,不止殿下,陛下心里也一直介怀,你到了外面,不要随便跟人提起。”

顾凭点点头。

赵长起这算是好意提醒了。他这么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怎么能没点表示呢。

于是,顾凭懒洋洋地道:“这几日,记得同我保持一下距离。”

赵长起:“什么?”

顾凭想到了陈晏。他真是好心,免得赵长起被人迁怒。

想是这么想的,但这话不能明说,顾凭委婉道:“这是为了你好。”

赵长起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起身走了。

几日后,陈晏率军开拨。

皇帝同意了他由颖安入南疆,士卒各自取粮的奏请。于是,数日行军之后,大军进入颖安。

当日,陈晏和一众将领宿在安排好的楼馆中。

最上等的那间房自然是陈晏来住,赵长起和几个亲卫被安排在周围。旁的那些可能令陈晏看不惯的,都被管事远远打发了。

这个安置,按说很妥当。但陈晏身上何等威势,根本不是等闲人能受的,管事尽管心里挺有底,但是站在陈晏面前跟他汇报的时候,还是觉得腿肚子直打转。

等汇报完一应事务,他额头上已经浸满细汗。

陈晏听罢,没有说话。

管事的试探道:“可是有什么不妥?”

陈晏扯了扯嘴角,看向赵长起:“有不妥吗?”

赵长起一愣,他觉得没有啊。

但他触到陈晏的眼神,后背一凉,立刻道:“当然有。”

管事诚惶诚恐道:“何处不妥,请大人指点。”

赵长起真不知道,他看着陈晏,声音弱了下去:“这不妥……在何处……呢?”

陈晏冷冷地扫了一眼顾凭。

他不想去看这个人。

但是他不看,这个人就能装聋作哑,假装自己不存在!

他的脸色一沉,所有人都跟着不敢动了,顾凭本来正挑了一块肉,看到周围人的反应,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太格格不入,也放下筷子,老老实实地垂着头。

陈晏冷嗤一声,甩袖而去。

管事的腿都软了。他求救地看向赵长起:“是何处出了岔子,恳请大人明示,小的立刻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