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2/4页)

赵猴子臊的满脸通红,连忙把屋里的门关上,去炕上换裤子去了。

江胜利心细,在院子里扫了一圈,都没见到炉子被撞倒的痕迹,眼底不由得浮上来一抹疑虑。

突然,他的目光停住了,看向了和宋清河登记的女知青周文,见她打开了门,胳膊上挎着菜篮子,和另外一个叫王红梅的女知青从屋里出来了。

这件事,周文和王红梅都没有声张。

而那个赵猴子,也得到了报应,被小文不小心用火钳烫成了那样,真是活该……王红梅收回了目光,见有个男知青一直瞅她们。

“刚刚,瞅咱的是谁啊?”

出了知青处,王红梅忍不住问周文。

“好像是叫江胜利。”

周文知道他。

“原来他就是江胜利啊。”

王红梅听院子里的女知青提起过他,听说他刚来两年,天天在这混日子,也不指望队里挣的那点工分。

瞅谁不顺眼,就动手打人,一副很凶的流氓样,王红梅脑海里回想着刚刚他的样子。

“你们也来摘菜啊?”

做大锅饭的王大姐正在菜地里割韭菜,这韭菜不吃就老了,现在吃正好,她的篮子里装了满满一篮子的萝卜。

菜地里种的萝卜不是那种红萝卜,而是个头很大的青萝卜,这种萝卜吃起来,容易放屁,味道偏辣。

王大姐最拿手的菜,就是大杂烩,把切成片的青萝卜和粉条,还有大白菜,顿一大锅。

然后再蒸两蒸笼杂粮窝窝头,这样简简单单的一顿晚饭就做好了。

“对,王大姐你还没做饭的吗?”

这个点不早了,知青们快下工了。

“别提了,粮食吃完了,俺今个拿着粮票去县城粮食站买粮食去了,回来晚了。”

知青处有间小屋,里面放着知青过年分的口粮,每个人地瓜多少斤,小麦多少斤,苞米多少斤,大豆小米啥的……都在一个本子上记着那。

例如,这两天想吃细粮了,就找管钥匙和账本的吴英子从粮食屋里称出来几斤的细粮,然后把这个细粮给这个王大姐,那你这今天都能吃上细粮做的馍馍或者面条了。

王大姐每次做饭,都要做几种不同的饭,单拿窝窝头来说,有细粮窝窝头,粗粮窝窝头,还有吃蒸地瓜,蒸土豆的。

说麻烦也不麻烦,放在蒸笼上一蒸就成了。

这次之所以去县城粮站买粮,都是因为那个江胜利,他过年分的细粮吃完了,就给她细粮票,她可不要去县城换吗。

不仅换了细粮,还带回来一篮子鸡蛋,这是江胜利指明要吃的,说要改善生活。

“你们来拔这萝卜吃,看这萝卜长的多水灵,可惜你们俩不去吃俺做的大锅饭,俺做的炖萝卜可好吃了。”

这次来了下来的知青,两男三女,有两个齐知青一直在她那吃,之前罗知青也在,听说他被公社借走了,她都好些天没有见过他了。

只有这俩女同志,不去她那吃,她也很少见她们。

这突然离这么近,王大姐都忍不住感叹,这俩姑娘,真是一个塞一个的好看,俊。

尤其是左边的这个,和宋知青登记领证的就是她,怪不得人宋知青看不上黄晓霞,这黄晓霞和她一比,真是没法比。

她一个女的,看到这样的都抹不开眼。

这城里的水咋就恁养人啊,把人养的多水灵。

王红梅转过了脸,脸上的神色有些绷不住,她可是听说了,这个王大姐做菜是出了名的不好吃,没味。

她天天做这么多的菜,一年才用掉半瓶豆油,盐也舍不得放多了。

不是炖萝卜,就是炖白菜,有的时候,两个掺在一块炖。

王大姐还在那叨叨叨,劝她们俩也吃她做的大锅饭。

她们俩摘完菜,连忙找了个借口,跑回去了。

宋清河不在,王红梅干脆过来和周文晚上作伴了。

一天三顿饭也在这边做,不用再看到那个齐苗了,心情都好的没法说。

“周知青在吗?”

曹珍珍端着半碗的年糕,站在了宋清河的房门外面,见里面的煤油灯亮了,她在门口叫着人。

她知道宋知青不在知青处。

周文从里面打开了门,王红梅正在屋里揉面,刚刚她在熬小米粥。

见是曹珍珍来了,她条件反射性的往院子里扫了一眼,见没有齐斌,这才看过来。

“这是俺娘让俺给你送的年糕,说让你尝尝,今天俺家做年糕了,俺娘还说,宋知青不在家,你要是缺啥东西,就去俺娘拿。”

曹珍珍没有见过这样漂亮的城里姑娘,一个劲的看着她,语气有种说不出的活泼。

周文连忙把碗接了过来,此时天还没有黑透,只微微的黑了,还是能看清碗里的年糕的。

只见碗里的年糕有巴掌心那么大一块,白白的,还散着一股子好闻的米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