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第3/5页)

齐苗见这个来接人的乡下男人对周文献殷勤,心里就难受,正要说凭啥让她坐前头的时候,周文拒绝了。

“俺坐,俺坐。”

曹二妮和张建刚认识,这个张建刚是公社拖拉机站的唯一会开拖拉机的拖拉机手,在公社还是个小干部哪。

平时穿的也像个干部样,和城里人似的,惹的村子里的小姑娘有好多都爱他。

可在齐苗眼中,他这样的人,即使再打扮,也有一股子乡下的土气。

别管他在乡下,在公社多风光,对见过见世面的城里姑娘来说,还是差很多。

拖拉机轰轰的行驶在乡间的路上,曹二妮向这五个知青,介绍着公社里的情况。

公社下面有好多大队,基本上都是一个村一个大队,有那村子大的,分成了大队和二队。

他们五个人被分到了南岭公社下面的石圪村大队。

这和上辈子一模一样,上辈子周文也是这个时候下乡来这插队的。

来南岭插队的知青,有两种,一种是进入农场和下放的人在农场里劳作,另外一种是进入村子,在村子里挣工分,在农场的知青也是一样要挣工分的。

不挣工分,就没有粮食吃,分的口粮,都是按照工分来分的。

在农场的知青归场长管,在村子里的归村长,生产队队长,公社管。

罗学文和王红梅,齐苗,齐斌他们都好奇的打量着四周,大路两旁都是庄稼地,地里的麦苗已经长了出来,看着浅绿浅绿的。

路上有赶着牛车,挥着草鞭的老汉。

还有用头巾包着头的妇女……周文她们先到公社去报道,石圪村的队长黄爱国已经带着两三个知青来接她们了。

周文的褥子和生活用品,也提前一天寄到了公社,剩下的包裹还没有到。

“可把你们给盼来了。”

黄爱国热情的和他们握着手,帮着他们把东西搬回了村子里。

来石圪村插队的知青,有他们自己的知青处,和村子里的人不住在一块,他们住在西边的高地上虽然也属于村子里,可泾渭分明。

知青老大姐吴英子一早就听说他们要来了,早就把屋子给她们收拾好了,石圪村的情况比其他村子的要好些,知青在这不用睡大通铺,四个人一间房。

周文来到这,见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只见一排排的屋子,中间是个大院子,门口零零散散放的有做饭用的炉子,还有褪色的洗脸盆。

这个时候农忙刚过去,有的女知青正在门口用皂角洗头发。

她们已经和村子里的姑娘在外表上没啥两样了,可还是有点不同,毕竟上过学。

院子里的女知青们,见来新人了,纷纷朝这看了过来。

“你们仨,以后就住在这了。”

知把她们领到东北角的一间屋子里,这里的屋子,是男女分开住的。

男知青和女知青就间隔了一堵墙。

男知青们听说来了三个女知青,里面还有个长的格外漂亮的,就一股脑的涌进来凑热闹。

“长的柔柔弱弱的,真不知道有啥看头,她这样的恐怕连桶水都拎不动。”

洗着头发的刘庆花,见男知青们都过来了,心里有些不好受,忍不住和旁边的女知青说道。

“在这长的漂亮有啥用,有力气能干活,能挣工分才行,等过两天,她们就该哭了……”

语气里有股子幸灾乐祸,这些女的,都是前几年来这插队的,有的时间更长,她们从最开始的天天盼着返城,到现在的不抱啥希望了。

已经踏踏实实在这种地了,有的在这成家有娃了,没有成家的,都成了老姑娘。

里面有两个土炕,一个左边,一个右边,左边的靠窗户,齐苗一进来就先抢到了这个带窗户的炕。

周文和王红梅就来到了右边的炕上,炕上有一堆麦秸秆,是吴英子提前给她们铺好的。

吴英子是六八年过来插队的,来的时候才十七岁,眨眼间,已经二十四了。

她是个热心肠的人,把她们安顿好,就去外面赶男知青了。

“你看这墙,糊的都是泥巴。”

王红梅在城里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屋子,地面是泥巴地面,就连墙都是黄泥巴掺麦秸秆糊的。

周文从寄来的包裹里,翻到了一沓报纸,俩人糊着墙面。

齐苗刚刚还因为自己抢到了一整个靠着窗户的炕而高兴,见到周文她们有报纸,心中的高兴立马淡了下去,想开口朝她们借几张,可就是张不开嘴。

屋里有两张桌子,齐苗自己占了一张,周文和王红梅也懒得和她抢。

周文包裹里的东西没有拿出来完,她们俩东西带的都齐全,没一会就把炕给铺好了。

在这吃饭,有搭伙吃大锅饭的,有各做各的。

听吴英子说能搭伙,齐苗迫不及待的去交粮票去了,她可不会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