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弥天大祸?悟道立言,悠悠之口,圣罚浮现(第6/7页)

而基本上这三个字,就是致命的笃定了,因为有些地方不一样,可对于常人而言,基本上就等于全是真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没说上罢了。

这是普遍人的下意识看法。

所以消息坐实后。

铺天盖地的骂声响起了。

“这个顾锦年,我就说他不是什么好东西吧?什么为民伸冤不为民伸冤,其实这是一场局,镇国公与皇帝想要强行捧出一个皇室读书人罢了。”

“拥有圣尺,本是一件好事,可德不配位,这令人作呕。”

“哼,没想到顾锦年居然是这样的人?亏我以前还觉得他为民伸冤,是个君子,如今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小人。”

“顾锦年连立言都没有做到,无非是懂点诗词文章,诸位其实完全把他想的太高了,被千古诗词蒙蔽了双眼,如若他当真是个君子,做了这么多事情,为何还没有立言?”

“是啊,仔细一想,顾锦年连立言都没有做到,这很古怪,这要是换做寻常读书人,为民伸冤,只怕早就立言了。”

“诗词再好,也遮掩不住一颗肮脏无比的心,我看啊,这为民伸冤当真如传闻一般,就是一场戏,皇家的一场戏。”

“我早就说过,大夏王朝需要一个读书人,一个拥有皇室血脉的读书人,想要用来统治我等,亦或者控制百姓。”

“选择皇子有些风险,这个顾锦年刚刚好,镇国公之孙,他母亲更是宁月公主,是皇室外戚,这不刚好吗?”

“可怜我孙老啊,辛辛苦苦修成大儒,为民做了不知道多少好事,却被皇室打压,当真是可怜。”

几乎是一瞬间,各种言论出现,听不到什么好话。

这很正常。

人就是这样的,当看你不顺眼的时候,就算你是在做好事,他都能挑出刺来。

更何况,大夏境内,除了京都一些读书人,其实很多地方的读书人,对这个顾锦年都充满着一种原始敌意。

其原因就是身份问题。

顾锦年是权贵之后,这是先天的敌意。

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寒门,阶级上就有明显的对立。

如果顾锦年也出身寒门,而且辛辛苦苦读了十年二十年的书,有朝一日出名了,或许还会赢得不少人好感。

可偏偏顾锦年是大夏权贵。

这样的人,突然开窍了,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顾锦年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名扬天下,更是让他们心里不是滋味。

早在之前,就有些风言风语,说顾锦年两次为民伸冤,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

不过这些言论在当时并没有被人认可,毕竟拿不出任何证据,再加上顾锦年的名望在那个时候极大。

这种言论也就是一些人私底下说说。

可现在不一样了。

各地大儒都已经开始抨击了,这些酸秀才还不趁此说出来?

这种言论其实很有破绽,细细去想一想,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只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动脑子,不是没有脑子,而是他们也希望这是事实。

毕竟大家都是读书人,凭什么你出身如此显赫,如此年轻,而且还是儒道大才?凭什么?

大儒都会心生嫉妒。

更何况普通读书人?

一时之间,骂声蔓延,但这还没有太过于恶劣。

一直到这一日午时。

大夏王朝,三十六郡,各郡都响起了一些声音。

是当地不少大儒,颇有威望,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对此事发表了言论。

“顾锦年为民伸冤,此乃大义,可本性狂妄,目中无人,也是大错,削正楠先生儒位,此乃大逆不道之事,正楠先生乃是江南书院院长,算是苏文景的老师。”

“也算是顾锦年的师祖,却不曾想到,顾锦年眼中毫无礼法,即便正楠先生措词激烈,也不该如此对之,更何况正楠先生毫无过错,却惨遭毒手,顾锦年不为人子也。”

这是第一道声音,是一位大儒,言辞犀利,但还比较委婉的。

后面的声音,一道比一个凶恶,一道比一道愤怒。

“孔家致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配得上圣人世家,反观顾锦年,目中无人,权贵之后,若不是承蒙世上之功,怎配世子二字?”

“削大儒儒位?当真是狂妄,狂妄,狂妄,老夫从未听说过这般之事,孔家掌三件圣器,也不敢如此,顾锦年掌一件圣器,就恨不得将所有敌对直接铲除。”

“这仅仅只是争议一番,就削他人儒位?如若骂他顾锦年两句,这位世子殿下,是不是要杀人啊?”

第二位大儒开口,愤怒无比。

“武将之后,就是武将之后,性格暴戾,伪装了这么长时间,如今总算是漏出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