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第2/4页)

赵家的姑娘如何还不可知,但陛下对崔郡主的确多加照拂,刚见一面便赐宅,可见陛下对崔郡主甚满意,在好些人眼中,这位崔郡主就不仅仅是受恩王和大长公主的女儿了,更是未来的皇后。

所以,这差事其实是在为皇后办啊。

能挨上一点边的哪能不尽心?不用心?

本以为办好此事不仅能讨好崔郡主,更能取宠于皇帝,谁料陛下竟是这般不冷不热的态度。

宁明德欲言又止,这几天被皇帝开恩科之事折腾得要死的凤祈年及时开口,“我记得,宁大人刚才所说的这不是工部的差事吧?”

原本毫无反应的皇帝倏地抬眼。

凤祈年似乎看文书看太久了,脖子生疼,于是微微偏头,看向宁明德,诚恳道:“工部若得闲暇,不妨借调几人到我们礼部来?”

宁明德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皇帝的反应,确认皇帝没有因此发怒之后才对着凤祈年冷嗤一声,“凤尚书有和我费口舌的功夫,想来已做了不少正事。况且礼部这段时间事务繁忙,皆因为开恩科之事,我怎么听着凤尚书说话,很有怨气?”

萧岭终于接口,“礼部缺人?”

凤祈年看也不看宁明德,和皇帝实话实说,“回陛下,礼部的确干吏不足。”

朝廷人本来就不够,倒不是缺官员,而是缺干吏。

萧岭先前行事太不得人心,以至于有些学识品德能力俱佳的名士根本不愿意在朝为官,且自从萧岭登基以来,廷试从未有过,会试乡试等也不是次次都有。

不考试、几乎不祭祖——萧岭不喜欢出门,每次只派官员敷衍了事,不和外往来,以至于数年里,礼部都形同虚设,旁的机要部门都少干吏,何况礼部?

这还是萧岭登基后第一次举行会试与廷试,还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考,礼部上下皆忙的焦头烂额。

以凤祈年的为人,能和皇帝直言缺官,那便是缺极了。

萧岭听得有点好笑,问道:“为何方才不说?”

凤祈年心道他方才就想说。但是贸然和皇帝抱怨缺人说不定会让皇帝觉得他有意推辞,于是干脆借着宁明德出头的功夫,刺了宁明德两句,令皇帝问他,他才回答。

凤祈年道:“臣方才还在犹豫,眼下朝廷事繁,六部皆乏人,臣贸然开口,恐令陛下为难。不过臣刚才观宁大人所为,方知工部或有余闲。”

宁明德表情已十分不好了。

萧岭点头,“凤尚书体国,朕心甚慰,只是礼部事多人少,难免更累及诸卿,倘为国事忧劳甚过,反而伤及身体,朕更疼惜,这样,”他沉吟道:“便先从各部抽调干吏到礼部,待事情结束,再平调回原职。”

此言一出,凤祈年眼睛顿时亮了。

他生得好,这个神情便极动人。

虽然能与他堪堪并行和在前的官员都没功夫欣赏他的美貌。

难道只有礼部缺人,他们不缺吗!?

再说了办完事平调回原职,这事最少得一年才能办完!一年之后世易时移,愿不愿意回来还未可知。

凤祈年要的是干吏,可不是要人头去充数的。

凤祈年闻言本大喜,面上却流露出几分犹豫来。

萧岭知道他性格,也就不等他自己说了,主动问道:“凤尚书还有什么顾虑?”

凤祈年扫了一眼众人,道:“诸位尚书官长皆高情厚谊,闻礼部缺少干吏,定不会推辞,反会尽一部之所能,眼下诸部繁忙,臣亦不忍抽调太多,不若臣拟个条陈,点到即止如何?”

各部堂原本云淡风轻的脸色都微微变了。

凤祈年说的好听,实际上不就是怕他们将尸位素餐的冗官送到礼部吗?

亲自点名要人,亏他说得出口!

若非方才已引得皇帝不快,宁明德已经开口斥责凤祈年白日做梦了。

凤祈年在众人各色目光下倒很站得住。

毕竟做主的人还是皇帝。

刑部尚书魏嗣笑道:“如凤尚书所言,若陛下允准,臣等必不会吝惜,只是刑部不掌雅事,有心无力,贸然派官员过去,恐伤人和,请陛下明鉴。”

三十岁左右的高挑青年,极斯文雅致的模样,眼下一点泪痣,显得既文弱,又过分秀丽,哪里像是掌管刑狱事的刑部尚书?

其他部堂很赞同,但是这种话也就刑部、大理寺和照夜府说得出来了。

萧岭思索片刻,道:“条陈各部堂拟,交由礼部挑,每处皆有定数,待名单拟出,亦送朕一份。”说着,给了凤祈年一个适可而止的眼神,“凤卿可满意?”

这份名单皇帝未必会看,但是谁都不知道皇帝会不会看,送上去歪瓜裂枣定会激怒皇帝,可是人既由自己挑,也不会像凤祈年挑那样被动。

凤祈年见好就收:“臣谢陛下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