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2/3页)

待到年底,三藩战况稳定,吴三桂前脚称了帝,后头秋天就死了,如今三藩反贼的领头人是他的孙子吴世璠。

吴世璠到底年轻些,不比他祖父是个老狐狸,平三藩的阻力小了许多,如今朝廷的军队已经胜利在望,虽然还在僵持却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此今年年节南边回京的将领较往年也多了些许,也有向康熙回禀前线军情的任务。

这一回回来的将领中正好有安嫔三人的娘家人,是康熙有意安排的。

京中倒不是没有这三家的人,只是说得上话的当家人都去了南边,康熙有意趁着先时闹得那一场的余韵还没过去,赶紧敲定此事,防止太皇太后看安嫔几人在宫里时间久了,再变了心思。

正月初六康熙召见了三人,这三人倒不是安嫔几人的生父,只是三家的当家人,算起来都是她们的伯父。

“如今大清江山不稳,朕先时寻了高僧还有喇嘛算了一卦,说要皇室积德行善来抵消满人入关时的杀孽。朕已经与太皇太后商量好了先将宫女放出宫的年纪改成二十二岁,减少太监进宫的人数,在各地建孤幼院还有旁的一些事就不和三位爱卿多言。”

说到这里康熙顿了顿,其实这些事情他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只是自己下了决定。这些都是平日里他与乌希哈聊天时她说的一些事情,乌希哈可能说完自己就忘记了,但他都记在了心里,每一项都深思熟虑过,像宫女太监这些就等着元宵后乌希哈接过宫务他好和她商量。

下面的三人听着康熙说起这些和他们要回禀的军情毫不相干的东西,不由得心里一跳。这些东西与他们虽不相干,但他们三人可都有侄女在宫里呢,皇上无缘无故说起后宫的事情肯定和后宫的嫔主子有关。

一时间不由得屏气静神,心中划过诸多念头。

“安嫔、敬嫔和端嫔进宫数年,孤零寂寥,朕有意将她们三人放归回家,再觅良人,不叫好好的姑娘在宫里头过着没盼头的日子也算是行善积德了。”

三人心中惊惧,虽他们满人不像南蛮子那样守着贞节牌坊,但也万万没有送进宫的姑娘被放还归家的道理。如此一来岂不叫人揣测家里的女孩时不时有什么毛病,而且怎的就送了他们家的姑娘回家,莫不是对他们有了偏见?

“皇上万万不可啊,哪有宫妃归家再嫁的道理,倘若嫔主子有错您只管教训,奴才绝无二话,还请皇上三思啊!”

看几人就要磕头请罪,康熙连忙抬手阻止。

“朕知道你们心中诸多顾忌,先听朕说完。一来此事有先例,可记得皇考静妃?二来三藩打了六年了,我八旗儿郎不知死了几何,便是三藩百姓恐怕也是如此,民生凋敝,人丁便是一大难题,朝中正要鼓励民间寡妇二嫁。但汉人多受理学影响,少有行二嫁之事,便是咱们满人入关这几十年也受此风气影响。朕有意从皇室做出榜样,选了安嫔三人放归二嫁,好带动民间男女婚事。三来朕与太皇太后怜悯她们三人,不愿叫她们孤老宫中,人说二嫁从己,届时由宫中出一份厚嫁妆,再来为表彰她们,朕有意封赏爵位,不至于连累三位爱卿族中姑娘。三位爱卿意下如何?”

三人心中苦笑,他们还能如何,皇上您如此显见已是下定了决心。

“臣等已明白皇上心意,只是到底事关重大,还请皇上准许臣回去思量一二。”

康熙挑了挑眉,心中一定,知道此事已成了大半,只是他们还不死心。

“几位爱卿不妨叫夫人进宫问问安嫔几人的意思,到底这是她们的大事。”

三人抹着汗愁眉苦脸地除了乾清宫,心中沉沉,宫里有自家姑娘不提万一有了皇嗣是何等荣耀,就说后宫有自家嫔妃皇上也能常常想起自家,不至于被人吞了功劳,就连宫中消息都能比人快一步,如今这般还得回家细细思量。

再说今日一早安嫔几人便被传去了慈宁宫,只是也没能见到太皇太后的面,被苏麻姑姑引进了慈宁宫的偏殿,里面候着的还有梁九功和芳姑姑。他们一个是太监里的头一个,一个是宫女嬷嬷的头子,是康熙最重用的两人。

安嫔三人心思不定,心里飘过百般猜测。

“奴才见过安嫔娘娘、敬嫔娘娘、端嫔娘娘,娘娘万安。”

三人心里忐忑,但还是镇定地叫起。

“不知太皇太后传本宫几人前来有何要事,怎的是公公和两位姑姑在这儿。”

梁九功嘴巴发苦,皇上怎的把这差事交给了他,这可真是要老命了。

咬了咬牙,仍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回娘娘的话,今儿是皇上托了太皇太后,叫奴才和芳姑姑给娘娘们递个话。”

说完也不停歇,直接开口,“皇上有意送三位娘娘出宫再嫁,为世人表率。三藩之战打了许久朝中鼓励寡妇再嫁,奈何受汉人贞节一说影响,须得皇室出面以作表率,皇上选中了三位娘娘,届时欲以皇室贵女的身份送三位娘娘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