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长期和短期的策略(第3/3页)

以牧民们对草原的熟悉,北平骑兵就要次次扑空了。

至于拔掉探子,那也不可能。骑兵出击,后勤准备需要调动许多人力物力,只要住在北平城附近,有眼睛就能看到。

在所有人都在思索如何彻底解决草原问题的时候,朱文正凭他将帅的直觉,直接提出了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让李文忠和陈英都有些挫败。

常遇春对朱文正刮目相看。

看来主公捧自己的亲侄子并不是硬捧,朱文正确实是个名将胚子。

陈标和朱文正在北平都有“先斩后奏”之权。只要陈标自己能筹集足够的粮草,就不需要先向应天打报告。

陈标立刻调集钱粮,朱文正清点骑兵,对外宣称“支援”甘肃和山西剿灭落草为寇的残元溃兵。

在一个大晴日,朱文正领着一千轻骑兵离开北平城。

这之后,就是草原牧民的噩梦时刻。

越靠近400mm降水线,草原生长情况越好,水草最丰茂,最适合过冬。因草原变成了大元的岭北行省,所以牧民们已经习惯过冬的时候南迁。

而这个冬季,他们迎来了大明的铁骑。

陈标知道这会造成多少惨事,但他还是同意了。

陈标给亲爹写信的时候,自我吐槽道,“其实我也能想到这里,只是我不愿意去想,不肯做出这个决策。所以我才召集哥哥们和常叔叔,寻求他们的意见。我知道这样做很残忍,所以我只能让别人做出这个决策,这样我的负罪感会小一些。”

“我真虚伪,真伪善。但下次,我会继续虚伪、伪善。知错不改。”

朱元璋前脚接到陈标从官方渠道发来的“瓦剌东进,草原部落恐怕今年会北下劫掠”的折子,后脚接到陈标对亲爹的信。

朱元璋看到前一个折子,大发雷霆,恨不得亲自提刀去草原制造杀戮。

当后他看到后一封信时,怒气熄灭,变成了浓浓的心疼。

朱元璋想到了陈标当时驳斥朝中几位大儒时说的话,“皇帝不能是道德圣君”。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道:“召集文武百官,临时召开大朝!”

边疆不能只有标儿镇守,不能只让标儿承担一切。他要在北边建造更多的边塞。

文英的策略正戳中朱元璋的心坎。不能屯田,那就放牧。

至于拥兵自重,至少在他和标儿这一朝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至于后人如果管不住边镇,那他们自己再想解决方法。

如标儿所说的那样,一代人只能依据当前实际情况,做好一代人的事。

天书也说了,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后人的应对也要不断变化。

朱元璋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他需要的政策。

朱文正、李文忠、陈英,还有他的几个儿子,可以封为塞王,由太子带领,藩王戍边。

藩王没有领土,只有边镇。若想要领土,就自己去草原打!

如周朝分封诸侯一样,只给开拓权。拥有开拓权的藩王自己打下的土地就是他们的诸侯国!

这样的后果,就是几百年后,恐怕又要来一次“战国”乱世。

但正如战国后有秦始皇一统天下,大明后期的“战国”也一定会有人出现重新一统疆土变得更大的乱世。

唯一的问题是,他的子孙后代能不能将这个政策坚持到“诸侯”蚕食完草原部落的时候。

……

北平到了十二月初,才飘起了初雪。

在残元的岭北行省,早已经被大雪覆盖。

重逢的残元皇帝太子父子俩已经执手相看泪眼,重归于好,拧成一根绳索。

陈标预料的皇帝和太子争斗并没有出现。因为陈标那时候对草原不了解,还以为草原是“黄金家族”的一言堂。到了草原,皇帝和太子仍旧会争权夺利。

但陈标虽然预料失误,但他误打误撞,也造成了同样的后果。

残元皇帝和太子单独一人都很难与虎视眈眈的草原蒙古贵族抗衡,他们二人合力,终于能勉强稳固“黄金家族”在草原的地位,没有被其他贵族架空。

只是当瓦剌东进的时候,残元皇帝和太子都有些慌张了。

他们都知道,瓦剌一直有野心,只是被他们的先祖给打没了。现在瓦剌要来抢他们蒙古王的位置了吗?

当残元皇帝和太子决定立刻南下,转移蒙古贵族的视线,将矛盾转移到大明身上时,却听闻大明居然劫掠了草原贵族的牛羊,许多牧民都往王帐附近跑。

这些牧民丢掉了牛羊,只能靠贵族接济。贵族自然不肯接济,快要饿死的牧民和小部落首领引发了很大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