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2/3页)

老头诧异的看着大学生的老婆去当“个体户”。

这一路装着东西只能慢慢走,好容易才走到铁路附中门口。

时间还富裕,唐小丽找了个没人占的空地,把车停下来,藕煤炉子提下来,灶先支上,开大火煮开水。

前世应该是用惯了天然气液化气的,初用回藕煤炉子,好久都没习惯这灶子的节奏,等了好久灶里面的火才烧开了,等烧开了以后,唐小丽才往里面倒她自制的底料。

这底料是炒出来的火锅底,由于不好买牛油,当下用清油炒,炒好了的底料分成一格一格的,用的时候拿出来一格,伴着骨头汤锅底的味道,其实跟火锅店比差了一点儿,但是放在这小地方,尤其是在学校门口,那香味儿就直接飘了好远。

锅底炖一炖,香味更加浓郁。

等水再一次沸腾起来,唐小丽就开始往里头添加各种准备好的材料。

今天准备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菜市场好买,又适合做麻辣烫的素菜,有大白菜、萝卜、海带、腐竹、土豆.....另外还有一个半荤菜鸡蛋,都是很日常,到处能买到,成本比细粮还便宜的这些菜。

因为都是日常菜肴,调味就很关键了。

唐小丽记得自己初中时候中午就吃瓜菜,又没有油水,出门的时候就感觉特别饿,长身体的时候吃什么都解不了这种饥饿感,当时就很渴望吃点什么填饱肚子,但当时物资更贫乏,不像现在农村有人来城市里头卖农产品,那会儿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吃的啊。

萝卜白菜不容易煮透,所以先放进去,煮了一会儿才放其他,等汤底再次翻滚,唐小丽自己先试了一块。

她试的是最难煮透的萝卜。

这玩意儿也就从渔村离开之前,让韩学美尝过一次,她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毕竟就一个花甲汤打底子,能有多好吃呢,阿美八成是亲嫂子滤镜,才赞不绝口的,但这次她可是下足了大本钱,熬汤用的骨头汤,底料加了川味火锅底,要是味道还不佳,可真太对不起自己起早贪黑了。

一口下去,萝卜煮透了。

吸饱了汤汁,那味道有一种说不出的绝妙,那是上辈子唐小丽在街头小摊上没吃过的美味。

这种滋味跟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但凡吃过苦头的人,都格外珍惜眼前的食物,唐小丽哈着气把萝卜吃完,又尝了一下更加不容易入味的大白菜。

味道也不错。

唐小丽又夹起土豆、海带等分别尝了一下,味道最好的就是海带跟腐竹,因为平常吃的少的关系,这两样东西味道最好。

到时候一碗里面搭配一样一个,就卖两毛钱一份,大份三毛,两毛半个鸡蛋,三毛有一整个鸡蛋,这个时候菜汤面的价格就是两毛,参考那个价格来的,正常饭量的人小份也能吃饱。

做完了这些,学校里面响起来叮叮当当的下课铃声。

唐小丽也刚忙完。

塑料袋套在碗上面,吃完一个揭开往垃圾桶里面丢就行,筷子没有但是市场上买到了短竹签,这会儿又没有一次性的餐盒,就只能这样将就着来了。

饭碗也是家里头的,当时买了十几个,都用上了。

刚准备好,就迎接来了第一波小客人。

放学的时间有早也有晚,第一波下课的永远都是初一生,有人冲在了最前头,一出校门就闻到一股香味,就像是厨房里头的香,又比那更香。

有人调皮一些,还真凑过来看了一眼,一看那锅里面冒着热气翻腾着,里头有些红油往外面翻滚,那香味勾得人肚子里头的馋虫直勾勾往外冒。

一般人对粤省人的刻板印象是不能吃辣,但唐小丽知道比湖南四川江西那几个省吃辣能力是差了点,但是粤省人群也很复杂,比如说客家人,很多都是从江西、或者更北方迁过来的,粤省的早餐摊子,都会在桌上摆上一盒辣酱,那可不是场面货,味道其实是很辣的。

这飘在上面的红油就挺挑战人的自制力的......

当然,经过的所有人都过来也只是看了一眼。

“这是什么啊,闻起来还挺香的。”

“辣不辣,我就爱吃辣的,学校里面吃的太寡淡了。”

“这是摆摊卖的吗,怎么也不吱个声。”

唐小丽看着这堆半大孩子,一个个都穿着铁路附中的校服,这些孩子都是家里头条件不错的,一天手里总会有两毛三毛的零花钱,要是不吃吃喝喝,就去录像厅看录像了,她读书的那会儿班上的同学大多数也都这样。

她也不是没卖过东西,从小卖大碗茶给人带路,脸皮早就磨炼出来了。

“卖麻辣烫了啊,好吃的麻辣烫,两毛钱一小碗,三毛钱一大碗,味道好味道足,过来尝一尝试一试啊。”

“同学,要试试吗,你瞧瞧这腐竹,炖的刚好入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