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病躯岂敢少淹留(第2/3页)

过了不久,监房门一开,又一个人被丢了进来,傅眉抬眼一看,却是三叔傅止!

三叔……三叔也被捕了?!那家中只剩下年近八十的奶奶和三叔的幼子,无依无靠,怎么生活?

“三叔!您怎么样?”傅眉抢上前去,拉住傅止的手臂问道。

“我没事,你呢?”傅止并没有受刑,看上去气色还好。

“我受了点刑,不妨事。他们问了您什么?您是怎么说的?”傅眉急切地问。

“就是问我知不知道你爹爹和姓宋的有往来,我只说多年前便分家另过,少有往来,对他的行止,一概并不知情。”

傅眉长出了一口气,若是这样……恐怕是上面判定自己和三叔涉案不深,才会被移到这里的,倒是好事儿。想到这里,心中一松,后面的伤痛便翻江倒海似的涌了上来,让人不由得想要呕吐。

恰在此时,监房外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却是那日来家中拿人的理刑推官王秉乘。

“王大人!”傅眉用尽全身力气,爬到监房边上,双手抓住木栅,撑起上半个身子,颤声叫道。

一双薄底快靴,缓缓地踱了过来,头上传来王秉乘的声音:“什么事?”

“王大人,太原监狱我原来的囚室中,有一罐伤药,劳烦您拿给我爹爹,多谢了!”傅眉恳求道。

“你自己的伤也不轻啊……”王秉乘一叹。

傅眉点点头,“我还年轻,能扛过去,但爹爹上岁数了,若无上好的伤药,只怕撑不住……”

“好吧……”头上传来一声叹息,那双靴子,又缓缓地踱远了。

即便是那靴底,也比这污浊的牢房干净些。傅眉心中又酸又苦,眼前一黑,便昏晕了过去。

八月初二,这次复审的结果上报到了朝廷。

巡抚陈应泰和督抚马鸣佩的判断,与边大绶的判断截然不同。他们在卷宗中断道:“傅山以青衿而为道士,异言异服,踪迹诡秘,所云拒绝宋谦见面。若系知情,何不举首,若不知情,当日何所见而拒绝之也?”这段话却是另避蹊径,点出了傅山的朱衣黄冠,不服教化,又指出了傅山当日不与宋谦见面的不合理之处,形势变得极为不利。

八月十二日,顺治帝下旨:“三法司合议具奏。”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三法司会审一直纠结了两个月,复核意见才批了下来:“据傅山供称有姓宋道人屡次求见,山并拒绝,未曾见面,有布政司魏经历亲见。及加严讯,复供若宋谦认得山,情愿甘罪。情似无干。且当日宋谦口供只言其在汾州一代游食访人,原未云所访何人。谋叛大案,岂容一语悬坐?现在张锜、朱振宇、萧善友等口供亦绝无一字连及,该府亦称其‘云游访道,审未结交匪类,与宋姓始终未面,仇口诬扳’。而该抚以‘若系知情,何不举首,若不知情,何以拒绝’等语定案,尚属游移。”案子,就这样又被发回山西重审。

这一篇复核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做得滴水不漏。即为傅山脱罪,又没有过于驳了巡抚和总督的面子。尤其点到其他同案犯的口供无一字连及傅山,对傅山极为有利。那句“谋叛大案,岂容一语悬坐?”更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这一篇锦绣文章,自然是出自龚鼎孳的手笔。

所有这一切,傅眉都是不清楚的,自那次受刑之后,他便一病不起。他身上刑伤不轻,兼之缺医少药,再加上担心父亲的安危,心中郁结,又及阳曲监狱中环境更劣,复赶上天气渐冷,狱中无衣……几下里一夹攻,导致傅眉的病势颇为沉重。好在身边有三叔照料,总算是躲过了这一劫,渐渐恢复了元气。

待傅眉伤病好转的时候,已经到了腊月,妻子朱氏托人从老家送来了棉衣,但却未能见上一面。

这些日子以来,傅眉和傅止又被提审过两次,但两次都未能和傅山照面,也打听不到傅山的半点消息。

傅眉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这漫长的等待,似乎比酷刑更加难熬,让人觉得心灰意冷。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案呢?傅眉回忆着褚仁说过的那些只言片语,想着,已经半年过去了,也许……转过年来,就该有结果了吧?褚仁那里,应该也在使力,只是无法交通音讯而已。或许,没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

还是那双薄底快靴,又一次,站在了监房门口。

傅眉盯着王秉乘的脸色,心中忐忑,不知是吉是凶。

“跟我来……”王秉乘将傅眉带到一旁,沉声说道,“你父亲,已经绝粒七日了……”

“什么?!”傅眉大惊,一把抓住了王秉乘的手臂。

“魏经历交代过,要我关照你父亲,你可有什么办法,让他不再一意求死?”王秉乘低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