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一年又一年,吹倒金陵城(第2/3页)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上来帮忙,一帮人背着伤势沉重的赵慎来到梁淮河,此时沿途所见的街道已全都空了,赵慎的心腹背着他径自穿过街巷,冲入歌姬坊,用力地拍打一扇紧闭的门,砰砰声完全被淹没在爆炸的杂音中。

二楼,蔡旻正坐在窗前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皇宫上空的红色火龙,忽然身后房门被一脚踹开,木屑飞了大半个房间,她猛的回头看去,十七八个全副武装、浑身是血的男人出现在她的房间中,所有人都不眨眼地盯着她。

“找艘船!”

纷乱的回忆戛然而止,蔡旻将被子轻掖了下,她仔细注视着那张没有血色的脸,轻声道:“你不能够留下他一个人,他是我们的家人,外面太危险了,让我们一起去找他。”握着那只粗糙的手,她又道:“我还有一件事从未告诉过你,等你醒过来了,我再讲给你听。”她慢慢握紧了那只冰冷的手,脸上却并没有脆弱神色,她心中坚信,这个人一定会醒过来。

*

自从那场激烈的对峙过后,谢珩与谢照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虽然同在盛京,父子俩却再也没有见过面,也没有通过消息。谢照终于意识到,他这个儿子比他想象得还要特立独行,说好听些是有自己的主见,不好听些则是不明时务。

作为士族的掌舵人,不能维护士族的地位,乃至于赵慎以武犯禁威胁京师,在谢照的眼中,这本就是谢珩的失职。他重病缠身,本该在最后的日子中颐养天年,却不得不来到盛京处理祸患,而作为儿子,却侮辱父亲是千古罪人,这真是天下闻所未闻之事。

连赵元的养子都知道拼命救自己的父亲,而他的亲生儿子却视自己如仇寇,真是一桩恶业。得知谢珩将赵慎的党羽从轻发落,并以和缓方式平息宁州叛乱时,谢照终于吩咐下去,“看来他是真的不愿做士族的儿子,既然如此,便让他去做想做的事。”

底下听命的人不明前情,闻声面面相觑。

谢照曾经相信,谢珩是一位出色的继任者,足以挑起京梁士族的大梁,大约是没有亲自抚养的缘故,谢照总觉得这个儿子的性格脾气并不像自己,但也不像他的祖父谢晁,这并不是坏事,清醒得像是山中高士,却又有着最普世的慈悲,这是圣人的心性,他从前偶尔也会感慨:这样的人竟然是自他所出?

都说父亲总是更喜欢与自己相像的孩子,但他却没有这份执念,他是发自真心地欣赏谢珩,并由衷地相信这个儿子将来一定能比自己更有所作为。谢珩有意改革思变,他便主动选择归隐,将位置让出来,谁又能说,他这样做不是对谢珩充满了期待?

然而谢珩令他大失所望。

他这个儿子确实有才能,但唯独令他没想到的是,谢珩心思偏了,他要异想天开地赌上士族与梁朝的前程,去饲养西北的毒蛇猛兽,甚至有牺牲掉士族也无不可的决心。谢照终于后知后觉,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照着谢珩的做法,士族的根基恐将毁于一旦。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起将来的事情,他有意从谢珩的手中收回下放的权柄,这无疑是想要给对方一个教训,让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想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

谢珩收到尚书省传来的消息时正在官署中,他合上手中的文书,啪一声闷响。

父子之间的鸿沟深壑,两代政客之间的对立碰撞,如无底漩涡一般撕扯着人心,而表现在外的,便是双方围绕着权力展开的争夺。

梁朝官员一开始并不解谢家内部风起云涌的权力斗争,明明宁州叛乱已经被有惊无险地平定,照理说盛京也该渐渐平静下来,可没想到此时谢家内部却要分道扬镳,古来父子同心同德,这做儿子的与父亲还能有说不开的仇怨吗?谢照就这么一个亲生孩子,谢珩又有古君子遗风,这父子俩都是绝顶聪明的人,能在明面上闹成这样也是令人错愕。

三省当中,国子学与中书省自然追随谢珩,老一派的士族高门如韩国公则是偏向于谢照,但双方都没有划清界限这一说,原因无他,谢照年纪大又多病,将来建章谢氏的家业势必要交给谢珩,父子矛盾再深也不能够带到黄土陇中,说不定明天就涣然冰释了,众人刚开始都没觉得这是个天大的事。

然而事情这一路的发展实在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先是谢珩以“抚慰雍、宁两州百姓”为名,驳回了朝廷关于追责雍州其他将领的提议,除了赵慎、赵元、杜勋这三人外,其余无论是临阵倒戈亦或是主动参与谋反的将士皆轻罪处置,下令十三州境内停止搜捕乱党,并替换掉谢照先前安排的官员,任命背景平平的吏部给事中杨玠作为新任雍州刺史前往当地处理善后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