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2/2页)

福全没有后退。

若在这点事上就后退,那自己日后还能做什么?

福全定了定神。

他用力甩开官员的手,大踏步的走上高台。

福全双手大张,竭尽全力大声喊着:“乡亲们,乡亲们!本王是裕亲王,是当今圣上的兄长,也是专程来赈灾救助你们的!你们安静下来,好好听本王为你们说明朝廷的政令——”

“往后三年的赋税,朝廷都不予征收,而且还会帮助你们重建家园,开垦土地!”

“若是家中无亲眷的年轻人,也可以申请加入绿营成为兵士或者留在各地府县开垦荒地。”

“若是夫婿死亡,或者孤寡妇人女子,只要你们会缝纫织布都可以到府衙处报名,做手工活计按件收入,当天便算钱给你们的!另外还有……”

福全大声述说着。

随着他的声音,原本嘈杂的流民逐渐安静下来。尤其是些妇孺更是面露惊喜,没了丈夫意味着回到家乡银钱也会被族里人抢走,甚至有些还是被卖到别处去,不少人背井离乡在外也不愿更不敢回家。

听闻居然连孤寡妇人也能寻到活计,这些人率先退出争吵的人群,急急忙忙朝着衙门的方向奔去,唯恐迟了一步就没了她们的位置。

一有人离开,其余流民也有些忍不住了。

他们面面相觑,除去一些好吃懒做的汉子以外其余人都急急奔去。

剩下的汉子们还想胡搅蛮缠要点现钱。

可是干活不干还要现钱?福全对于这些流民可是半点同情都没,一律赶去工地上干活,反正重建家园那是哪里都要人。

烧制砖瓦,砍伐木材,修建道路。

还有急救所需的担架、口罩、手套和纱布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工,另外福全还开设制糖、制酒和蒸馏设施,虽然制造酒精耗费物资稍显奢侈,但是它的效果让人有目共睹,在没有更廉价的物品可以替代之前,建立大型工坊势在必行。

尤其是在灾难影响下。

不止是京城需要,深刻明白其价值的康熙更是借福全外出之际,有意推广开来。而无家可归,身无分文的流民们,俨然成了送上门来的劳动力。

一边是极具增加的需求量。

一边是急需收入的受灾者。

以工换钱的方案一经提出,顿时让流民的心为之安定。

大多数百姓都知道。

赈灾是一时的,找到能长久生活下来的活计,才是最重要的。

福全留下一部分官员负责此事,随即带着其余官员和一部分决定回家乡的流民重新踏上路程。

消息一点一滴的传回京城。

每回有信件送来,康熙都会第一时间送到慈宁宫里。琪琪格看着书信,又是为流民心焦,又是为福全担忧,总是一阵阵心神不宁的。

和琪琪格等人愁眉不展不同,康熙最近兴致颇高,频频在朝堂上出手。

比如原本出现这样惊世的大地震,康熙理应书写罪己诏才对。

可是康熙不!

他反而在朝堂上提出:“天象屡示警戒,朕甚惧焉。”更直接提及是是朝臣乃至各地官员严刑酷法,处理不当,以至于老天爷不满。

满朝文武竟是无人能够反对。

毕竟无论是苏克萨哈案,又或是再前面的几次席卷江南的大案,所受处罚都备受质疑。

皇上真的做错了什么吗?

朝臣们细细往下想,就会发现江南案发时皇上尚未亲政,而苏克萨哈时又是皇上一力保留苏克萨哈子嗣。

更何况……

朝堂上下谁不知道皇帝只是尊摆设罢了,满朝的权利几乎都被鳌拜所掌控。

与其说是罪责皇帝,或许是罪责鳌拜……?

一时间,关于上天警醒众人,剑指鳌拜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康熙也隐隐期待鳌拜的反应。

若是鳌拜退了,康熙也乐得给鳌拜一个退的机会,让自己的名声更好一些;若是鳌拜不退反进,那不更好的对上了朝堂中的流言蜚语,自己也有办法下手。

问题在于鳌拜,他没有任何反应。

鳌拜甚至没发现流言蜚语指向的是自己,每天皆是忙忙碌碌没个停歇。

康熙努力出了几拳。

他就像是挑逗大猫的幼崽猫猫,打了几拳就以为自己可以称王称霸,却没想到大猫只是懒得理自己。

康熙原本的好心情瞬间一扫而空。

他眉眼间带着怒意,竟是不知道拿鳌拜怎么办。

琪琪格听到些许的风声,也有点头痛。

她不知道康熙七年的这场地震,却知道在康熙十八年京城发生的大地震。

皇帝如今丢到鳌拜身上的锅。

再过十年以后,又会一个不落全砸在自己头上。

琪琪格:…………

偏偏知道得太迟,流言蜚语都传遍了,还能咋滴?凉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