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三章合一(第5/6页)

陶家家风不错,世代行商,听蜜娘说陶淳儿的兄长们也几乎都不怎么读书,认识几个字了就做买卖,虽然富贵,可定二奶奶知道不能只贪图富贵。

女儿喜爱诗书,她想必也要能和未来的夫婿能说的上话。况且,定二奶奶越发担忧的是女儿容貌过盛,一般人家怕是载不动。

但这些就不方便和陶夫人说了,陶夫人也是见定二奶奶脾气温和,说话慢条斯理,阮家家境虽然不算很好,但是定二奶奶很有修养,让陶夫人也高看一眼。

大人们有大人们的考量,小姑娘们就玩的开心了。

“我这里做了花签,咱们以抽到的字随意作一首诗,做完再请课长点评,如何?”

大家都客随主便。

蜜娘抽到的是“牡丹”,计春芳抽到“海棠”,陶淳儿抽到“百合”,郭瑶玉抽到“昙花”,郭瑶仙抽到的是“夜来香”,而王素敏抽到了“丁香”。

王素敏一向有急才,她又不准备去闺塾了,这次只是特地出来玩儿,故而对拔得头筹没有任何兴趣,做完诗就放开的吃起果脯零嘴来。

她在郭家不敢这样肆意吃,倒不是没钱,而且怕下人说她贪嘴。

郭瑶玉这首本来是很不错,但她既然做了评判人,就不能把自己的拔得头筹,看来看去就只能选蜜娘了。

得了头名的蜜娘,神秘的说要送众人一人一份礼物。

大家期待满满,只看蜜娘的丫头二妞拿了一堆卷轴过来,蜜娘笑着按照签子给众人。

计春芳第一个打开,她惊呆了,嘴里喃喃道:“这也太像我了,比铜镜里的我还要清楚。”说罢又眼睛红红的看着蜜娘:“这足以见你对我们的用心,说实在的我妹妹们不少,没一个像你这般的。”

画像中的她是那样娇艳,胭脂色的披风是她最欢喜的。

连王素敏都吃惊,她和蜜娘关系很一般,没想到她把自己画的这般好。

陶淳儿也是感动不已。

蜜娘又准备了汤饮子过来,见众人这般,不免笑道:“大家相逢在此,既是缘分,很不必如此,只盼着我们几人日后能如亲姐妹一般照料。”

这就是这次诗社的目的,郭瑶玉很快明白过来,“蜜娘,你说我们诗社叫什么名字好呢?”

“我们都是在倚梅园相识,不如就叫梅林诗社如何?”

“好,就叫梅林社。”

她们这几人也被称为梅林六子,至此在荆州府有了些许名气,甚至在次年还因为如此有好几位夫人上门想让薛先生教导。

这又是后话了,此时大家在一处玩的极为开心,只是偶尔陶淳儿提起周福柔了,大家也都没有接话。

此次诗社,大家都是不虚此行,得了画像,又起了诗社,瞬间让大家关系亲密起来,到最后离开时,都有些依依不舍。

绕是蜜娘的心已经是千锤百炼过,但人间的温情总是最醉人的。

送走了闺塾的姐妹们,忙的够呛的阮家人终于睡了个踏实,次日阮嘉定回来,听女儿起了诗社还是社首,亲自在家教导女儿读书作赋。

过年回去祭祖后,阮嘉定又返回武昌,不久又来信说是救了一位李家的公子,据说李家是江夏大族,待他很是要好,甚至阮嘉定在信中说李夫人是一位琵琶国手级人物,让蜜娘平日记得弹琴,不要荒废,等他中举后,就带蜜娘去拜师。

这个傻爹爹,李家何止是江夏大族,甚至有五六个进士牌坊,是名副其实的科举名家,他上辈子为了自己死皮赖脸的挟恩就是知道女儿丧母,亲事难说,故而定下亲事。

这辈子,明明他可以讨李家一个进身之阶,譬如推荐国子监这些,不曾想,他却只是一心一意为女儿打算。

别说是蜜娘,连李夫人都不相信:“咱们这位恩人只是说让我指点她女儿学琵琶就成么?”

李覃点头:“是啊,我看他才学极好,人也十分勤勉,这次乡试中举十之八九。但听闻他虽然出自后族,家境贫寒,原本准备赠送金银,没想到被他没那个意思,只是问我认不认得琵琶弹的极好的,他想为女儿请个人指点一二。”

“我想起夫人年轻的时候琵琶就陶的极好,因此便说了你。”

李夫人笑道:“我知道了,不过指点一个小姑娘倒也没什么。”

李覃又问:“冠儿如何了?”

提起儿子,李夫人叹道:“虽说年轻,身子骨也没什么大碍,到底要保养才行。”

“既然没什么大碍,等身体好了就去书院吧。”

闺塾中大家正聚在一起做香丸,少女们现在都没什么烦心事,春天天气又好,计春芳嚷嚷着要起社,这次由她家做东。

“我爹爹听说我要做东,特地把园子让出来给我们,我们可以荡秋千,还能捶丸投壶,做什么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