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第6/8页)

三样都是保暖的好东西,上来摸衣服跟试穿的,无一不说一句好。

气氛再浓一些,就到搞开业活动的常规套路——抽奖。

折扣卡之外,头等奖还能进店免费拿一件新冬衣。

炒到这份上,终于有人问价格。

听见价格的他们都懵了。

都没想到这看起来很贵,被人说得也很贵的衣服,其实跟他们平时买的棉衣价格差不多。

最先动的,就是外地书生。

来赶考的,手里多少都有点闲钱,多一件厚实棉衣,即使保暖不如吹得那么好,多盖两身,还是能起到御寒作用的。

有一个人买了,后头的进账就稳。

买了衣服,拿了赠品,还附带小卡片。

类似奶茶的集章兑换,集满三套,送一双羊毛手套。集满十套,送一套春装。集十五套,就能得一件同款冬装。

开业活动,期限到四月十五。

经营上,云程是负责帮忙,提出新点子,具体的策划是存银自己来。

他在多个店铺待过,跟好几个掌柜聊过,记了许多生意经,还很受“薄利多销”文化的影响。

不论是蔚县的蜂窝煤跟藕粉,还是静河纸铺的低价纸,又或者是后来柳小田开的关东煮铺子,事实都证明,来买的人多了,会比固守小客户群体挣钱。

所以他现在很舍得让利,也是身后有哥嫂支持,他知道他不用立刻挣钱回本,一切往长远了考虑,才敢在开始时,就搞大动作。

当然,这个定价,还是跟其他铺面的价格差不多,这样不会打价格战,能少得罪一些人。

薄利多销要想经营下去,让利后,就要有“多销”。

存银有野心,想跟村里纸铺一样,往后能开“服装厂”。

宣传上可以说,他们自己买布料买棉花,再花手工耗时间去做,算起来跟直接买一件成衣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不直接买?

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他们可以省下时间去挣钱,去做别的。

这就是开业后一步的计划了。

前面的铺垫太足,价格报出来有落差,给顾客们一种不买就吃亏的感觉,进店的人多起来,成交额就蹭蹭上涨。

稍有下滑时,苏叶苏木那边也带来了好消息。

有许多才结束模拟考的书生过来看衣服,路上就打听清楚了,过来时还惴惴,怕被骗,老远看见人多,再进店到处都是人,还有试衣间能给他们试穿自己感受。

成衣最要命的就是不合身,这家还有大中小号的尺码能选,里头镜子照着,旁边伙计夸着。

玉蓉玉珠演完一场能休息,不会一直在外面冻着吹冷风,看铺子里忙,她们闲不住,跟着过来夸。

书生皮薄,再被美人夸夸,感受着被衣服暖热的身子,还有掌柜给他们算优惠,几人一起买,可以拿手套走。

讨价还价的事他们都办不来,结算时再说“二十文加购”,指他们一起买了多件衣服,达到了消费额,可以加二十文钱,买羊毛手套。

二十文实在太少了,从羊毛手套热销开始,买过的书生都知道价格,少说得翻倍。

没这个需求的,觉得优惠,也买了。

满铺面的伙计,全都没适应这种多模式的优惠方案,收银台是存银亲自坐镇,算盘打得噼啪响。

书生们都会算数,有人日子过得细致,会在这里跟他多算算,存银任由他们怎么算,都没出过一文钱的错处,银子挣了,还得夸。

这一早上的热闹忙完,到了午饭时间,才得了空闲。

存银叫于掌柜出去买些好吃的,“今天我请客,大家都辛苦了。”

他不在铺子里一起吃,出门去找哥嫂。

一出门,眼角余光看见了个人,往外冲的脚步一顿。

存银扭头看,陆瑛骑着马,在街头望着这边。

应该也看见他了,抬手晃了下,算是打招呼,然后驱马离开。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

到饺子馆坐下后,存银又想,当将军真好,能随便骑马溜达,他的威风还关在家里憋着呢。

云程给他倒茶,“我看客流量挺大,衣服卖得怎么样?”

存银压着兴奋,小声说:“有三十件。”

库存的三分之一没了,比预期要好。

最初算着,第一天能卖二十套,再有扯布的生意,他们这铺子就开成了。

叶存山问扯布的人多不多,存银说不多,“我在前台守着,有人扯布,我就跟他们算账,说直接买成衣算下来差不多,但现在冬季闲嘛,有人手里有活干,就退了布料买成衣,没活的就还是扯布。”

说起来,还有一个开心的,“有个屠户来,定了三套衣服,他跟他儿子的,铺子里没那么大的尺码,下午过来量,定做。”

三套不多,开心的是这屠户又是一个职业的人,也许会带来新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