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小日常(第2/6页)

里头装的全是来往信件,在不用回信后,这信件也不必看了。

特别是已经到了五月,年都过完很久,是可以正常通信的时候,可他解释的那封信件还没有回音。

结果不论,他还要给陆瑛备成亲礼,这些东西不看也罢。

将桌案上的日记本翻开看看,写完的一起扔进去。

还有他从圆圆那边拿来的小皮鞭,这是陆瑛送圆圆的,圆圆不喜欢,他喜欢,喜欢也没人教他怎么用,放着吃灰了。

披风和毛皮制品也可以收起来。

他算过,到他们出发的时候,才是初冬,毛衣跟棉衣穿着就够。

这么收拾起来,也装了三箱。

越往后,府城考生越多。

每天出门,都能感觉到路上行人变得拥挤,有些明显看着就是外地过来的,风尘仆仆的。

他们之中,有部分人上过培训班,或是自己买过教案学习的。

这次过来,还带来了自己写的话本,想试试能不能换成润笔费。

有一笔算一笔,是额外收入。

来一趟不容易,理论学习以后,要在实践中试错,有人指点能少走很多弯路。

云程叫审稿人拒稿时把问题说得明确一点,具体到是哪里不行,为什么过不了稿。

有些不适合印刷出版的,也由他家铺子出门,跟相熟的酒馆茶楼联络,能帮一把算一把。

这里面,有一个书生带来的稿子特别多,足足有七部。

说当时听了培训班的课,就惊为天人,回家以后潜心学习研究,废寝忘食,这才写出了这些作品,就盼着来府城时,能到他家铺子投稿。

柳文柏跟金掌柜听得很感动,还跟云程说话本写得不错,有意把稿子都留下。

云程听了,感觉怪怪的,“带了七本话本?”

金掌柜点头,“是个勤快人啊。”

云程默了默,叫他把话本都拿来看看,“我看完再说。”

由他经手的几部作品相继投入市场以后,云程对铺子的管理就少,现在重心在《冥婚》的漫改上面。

没抢主笔的位置,配合着打下手,哪里需要帮忙去哪里,提一提效率,下班前再说说今天有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的,争取早日完工。

话本拿来,他就不忙活,专心看。

看第一篇,他觉得挺好。

第二篇也不错。

第三篇开始皱眉。

第四篇时就望天。

后头三篇不想看。

金掌柜跟柳文柏本来信心满满,说这来了一个写话本的好人才,指着云程也开心开心,结果看云程脸色,他们一句话不敢说,表情都讷讷的。

时间赶,云程第四篇也只看了个开头,说带回家看,预计后天给结果,“到时叫他来铺子里,我跟他面谈吧。”

金掌柜求个心安,问是哪里出的问题,云程说是抄录本的问题。

金掌柜还擦擦额头的汗,松了口气,“哦,你说这个,他是找书童誊抄的,跟咱们铺子一样,写完校对,就有人专门的人整理誊抄。”

倒是柳文柏听出了点话外音,问云程:“你是说他把别人的作品抄录一遍,送来咱们铺子了?”

云程说要看完以后,跟人面谈再说。

“他风格变化太多,用词习惯,跟各类技巧也不同,看起来不像是同一个人写的。”

七部真的很多,来回路费去掉,相当于一个月一部。

目前话本铺子里,有这个速度的,只有云程跟元墨。

柳文柏都不行,短篇速度是一个半月左右,长篇若是顺手,才会是一个月一册,不算修改校对的时间。

若这人写的是同类题材同类人设,熟能生巧,越写越快还合理。

他每本都变动很大,就存疑。

换题材,就要换素材,素材需要时间搜集,故事走向也需要重新设计。

不排除真有天才,但谨慎为好。

现代都有复制粘贴的作品,古代没网络,传播起来困难,之前是依靠距离来防止这个现象。

有人想抄录优秀作品去挣润笔费,也得去离家乡远一些的城市,再找书斋卖。

这成本太高,还有审稿人的口味问题需要考虑到,得不偿失。

带得多,盲狙,就不同了。

多找几家,总能回本。

外地的话本,不一定能卖到府城。

但他家的话本,多数都能流往外地。

到时叫原作者跟出版书斋瞧见,他招牌就没了。

事情比较棘手,不能网络搜索做对比,全靠自己眼力跟经验判断,时间还有点赶。

云程回家都抱着书看,看入迷了一样。

存银好久没见他这么看书,当是书好看,跟着拿一本翻阅,发现一般般,顿时没了兴趣。

话本看完用了两天多点,云程整体回忆梳理用了一天多,到见这位投稿书生时,都是四天后。

这书生说叫李涧,收拾得齐整,长相清秀,眼睛也是亮晶晶的,看着很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