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小鱼成舍正(第3/4页)

但不一样的是这间房子的地上还有个灶,据说是用来放鼎炼丹的,后来大伙儿觉得多个灶眼烧水也方便,便没拆了,仍留在这儿。

张知鱼年纪小,还是未来舍正,大家便把这个房间留给了她,只这会儿外室的桌椅已经被娘子们送来的瓜果花糕淹没了大半。

张知鱼还以为是妇舍的娘子们送她的,心说果然外头说的不能当真,阿公怎到了岁数人不曾缩,胆子倒先缩没了。

丹娘看着也羡慕,道:“里头我先前瞧着还有红鱼!”

红鱼,也就是钱。

这钱串子立即便犯了病,拉着丹娘乐滋滋地在里头数花儿朵儿,谦虚道:“大家破费了,这鱼不便宜,还是叫娘子们拿回去罢。”

“想得美!”丹娘笑:“少惦记舍里的穷娘,这是你往日治过的妇人送来的。”

妇舍里别说给她送东西了,就是能不能接受这钱串子都得打个问号。

张知鱼这才恍然大悟,但不是就不是,是她的就成!

张知鱼坐在凳子上数得两眼放光,丹娘觉着有些伤眼,便跑过去偷偷关了门子。

好学之心

张知鱼浑然不知,还哦哦哦地在椅子上惊叹,这个鱼干儿一看就是豆娘做的,高大夫可爱吃了,这个蒸饼闻着味儿就知是橘娘的,正宗河南道的味儿!

一时见着一个小包裹,拿起来一看,见里头装的是一方小印,猛然想起来还没拜龙头,便问:“史舍正呢?”

丹娘看着这方印,也回过神来,道:“先前儿她说让也带你过来等着。”一看时候,已经过了一炷香|功夫,便觉大事不好——该不会史芹娘想给鱼姐儿一个下马威吧?

忙跑出去想找人说话儿,不想这一找妇舍险翻了天,竟然到处都没有史芹娘的影子,连史家都人去楼空,房子空荡荡的一片。

外头吃茶的娘子些险给呛死,忍不住嘀咕:“该不会是通判瞧着芹娘保胎有方,给人掳走了吧?”

有知道些官场事的男子咂嘴一叹:“姑苏的大夫莫非死绝了不成?再说哪有连着一下子掳的,这般做派倒不像去做稳婆。”

倒似举家迁徙,不想在南水县待了。

不管怎么说,小张大夫成舍正已是定局,众娘子抓心挠肺地想知道史芹娘的去处,若真给人掳走了,大伙儿还能一起想想法子救人,当即一哄而散,各自派了人出门打听。

郊外,一艘小船正往姑苏慢慢驶去,里头坐了三男两女,包着头巾的妇人怀里坐了个四五岁的小男童,正乖乖地看着阿婆道:“阿婆,我们不能不走么?”

史芹娘拍拍孙儿的背,笑:“有阿婆在,咱们在哪儿都能活。”

若说这么多年看着张知鱼行医救人,她心中没有震动,这是不可能的,史家险些灭门,不就是因为她祖母的剖腹术么?

史母晚年时,她已经跟老太太不亲了,甚至跟着娘在南水县连祖母死都没回去过。

但扪心自问如今她的一切,也不能说没有史母帮忙,史芹看过史母留下的医书,但从没有把这本书当真过,她没有,史家也没有。

忽然有一个人,用和祖母一样的法子,救了一个又一个产妇,甚至扬名江南道。

史芹也是个顶要脸面的人,想到这事儿,这一月嘴里的泡就没好过,但让她伸出自己的脸儿被人打,那是不可能的。

有手艺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饿死,便是她不在妇舍,也会有人请她上门保胎,姑苏宁通判的夫人慕氏早前便请她去府中做个嬷嬷,专为府里娘子们保胎,往后也能在宁家荣养。

虽然不用签卖身契,但总归是在别人家里头做事儿,芹娘也有些不愿,但当时话都说了,此时反悔岂不是叫人耻笑,还不如提脚去了姑苏过活儿,这地方不比南水县有做头?

史芹娘究竟有没有做坏事,这事儿成了一桩悬案,南水县的乐子多,这事儿过得三五日风头便消了下去。

这头张知鱼稀里糊涂地成了舍正,拿着小印跟着丹娘去了衙门登记后,一连几日都是懵的。

好在来妇舍的产妇逐渐又多起来,张知鱼给妇舍里的娘子吓了几回,立刻就将注意力转回正事上。

她发现妇舍的诸多稳婆很多都不识字,甚至对医理一窍不通,不识字这个还好说,多教教怎么也能认几个了。

就说柳儿和桂花,如今在外头忙活,又有巷子里念书的小伙伴时不时地教她们,现在也能认得些字了。

不说会写,一直坚持每天认几个字,几年下去日怎么也能认得些,便是以后自己看书不懂,也知道怎么问人。

张知鱼这方面跟她爹张大郎一样,都是个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实诚人,自觉自己做了舍正,少不得教她们一些医理,以后便是她不在南水县,娘子们看病也多少方便些,当然大家能赚的钱也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