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父子相争(第2/3页)

对于自己给的台阶下,而燕王却全然不理会,皇帝握紧了藏在广袖内的拳头,“你容不下那个孩子?”

守孝三年已过,但赵希言的袍服之内仍然穿着一件丧服,“是。”

“那是你同父的弟弟。”皇帝怒目盯着赵希言道。

“臣没有弟弟。”赵希言斩钉截铁的回道,“母亲不在了,臣只有一个哥哥,仅此而已。”

“但这是皇家,后嗣,事关社稷,不是儿戏。”皇帝重重道。

“臣当然知道是皇家。”赵希言道,“所以臣什么也没有说。”

“你有没有想过,朕百年之后,你之后,江山要传给谁?”皇帝问道赵希言,红着眼眶,“你理解过为父吗?”

赵希言陷入沉默,皇帝随后站起,“你不是朕,你没有经历过朕所经历的一切,朕操劳了一生,将一生都给了这个国家,朕拼死护国,留下了一身的刀伤,忍辱负重半生,最后只换来了这短短的十余年而已,朕穷尽一生所得的东西,难道要让给别人,朕拼死夺来的东西,到最后,别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

“你既然怕无后,为何不在母亲在时纳妾呢?”赵希言反问道,“你怕为人说道,怕影响了你的名声,怕母亲,恨你。”

“你的做法,甚至让我怀疑,母亲的病迟迟未能医好,是否也是因为你。”赵希言又道。

听到赵希言对自己的怀疑,皇帝拍桌大怒,“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怀疑朕,唯独你不能!”

赵希言不回话,皇帝稍稍压了些怒火,“朕不管贤嫔,但那腹中的孩子,你若是不能容忍,那么朕必会想其他的法子,就算你有做帝王的能力,能够开创盛世,朕也必须为大明的将来慎重考虑。”

从父亲的怒火里,她看到了以往从没有看到过的私心,国朝的皇帝都没能逃过这份私心,包括自己的父亲也一样,得到权力的同时,都被这权力所左右,开国的太祖,为了江山可以流传万世,不惜将废黜的分封之制再次搬出,又为了后宫不得干预政事,防止外戚与宦官篡权而实行了殉葬制度。

——

永康三年冬,燕王赵希言因顶撞皇帝,被贬至辽东镇戍边。

群臣闻之,纷纷上疏劝阻,“辽东为九边最东,常有敌寇侵袭,让燕王殿下去这等凶险之地,恐有不妥,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

“燕王殿下冲撞陛下固然有错,但念在情有可原,又是初犯,应当从轻处理,罚去边境戍边,是否太过重了。”

不少官员在朝堂上劝阻,但依旧没能说动独掌大权的皇帝。

“不重罚,则不能思过,不知悔改,又如何能挑起家国重任。”皇帝力排众议道,“此事诸卿不必再劝,否则便与燕王同罚。”

朝会下,文武百官的上疏都被皇帝驳回,甚至还贬了几个领头的重臣,声音就这样渐渐被压了下去。

——燕王府——

“殿下既然知道陛下的脾性,为何还要这样做呢?”绯袍坐在赵希言对侧问道。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个道理我懂。”赵希言道,“但我做不到心烦时还要忍气吞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实在叫人喜欢不起来。”

“看来殿下没有打开陛下送的生辰礼。”张九昭道。

赵希言愣住,“兄长怎么知道陛下给了生辰礼?”

张九昭眯起双眼,抱着袖子,一身绯色的公服与官帽幞头表明着他翰林院学士的身份,“因为陛下备礼时,我刚好也在场。”

赵希言冷静下来,没有立即去拆解包裹生辰礼的匣子,“不管他送了什么,都无法消除这层芥蒂,在他心里,权大于一切,包括娘和我。”

“我心里的父亲,不是这样的人。”赵希言道。

“殿下,人是会变的。”张九昭道,“谁都一样,包括殿下,在其位,谋其政,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他辜负了我母亲。”赵希言道,“天下人却以为他深情,是个好丈夫。”

“可是在姨母心中,殿下才是占据姨母内心的全部人选。”张九昭提醒道,“对于殿下与陛下,姨母最在意的,仍是殿下,我想,在姨母心里,无论陛下将来后宫有多少人,她都不会在意,她所想的,是殿下能否安好而已。”

“我想这一点,陛下心里是清楚的。”张九昭又道,“姨母对于陛下,只有感激之情。”

赵希言低头陷入沉默,手不停地摩挲着茶碗,此刻茶碗内的热汤已经变温。

“殿下是她们最亲最近的人,也应该明白。”张九昭道。

赵希言继续沉默,张九昭随后起身,“九边素来为大明重镇,有重兵把守,殿下能去军中磨炼,也是好的。”

“我可不觉得好。”赵希言躺在椅子上道。

张九昭明白她的意思,眯眼笑道:“殿下只是舍不得公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