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第3/5页)

沈苏摇了摇头,掩唇小小的打了个哈欠,“除了有点儿困乏,倒是没有别的了。”

“孩子有没有闹你?”

谢之缙听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问。

“有……吧?”沈苏想了想,不确定地答道:“可能是在我睡觉的时候动的,所以有点儿记不清了。”

谢之缙顿时哭笑不得,故意道:“连这个都记不清,万一孩子生下来随了你可怎么办,他不会连秀才都考不上吧?”

沈苏白了他一眼,顿时抽出被他握住的手,没好气地说:“随了我有什么不好的,母亲先前还夸我比你聪明呢,你的算学还不如我。”

听到算学两个字,谢之缙面上的笑容微微有些凝固,顿了一会儿,才迫不得已地点头承认:“是,阿苏在算学这一方面,的确胜过为夫许多。”

而且不光是算学,自家娘子的记性也十分不错,一般的书看过几遍,就能大致复述出来。

在婚后发现这一点之后,谢之缙便有一种挖到宝了的感觉。

他能发现,谢夫人自然发现得更早,儿媳妇儿出身小户人家,有些高门之间的事自然没那么懂,她不会嫌弃儿媳妇儿,但也会将她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多教她一些东西。

毕竟就算不当宗妇,按照自家儿子将来的成就,一个高官内眷是跑不掉的,还是要能拿得出手才行。

再说了,大儿媳妇儿不在自己身边,培养小儿媳妇儿来暂时帮自己帮忙管家,也很不错。

故而在教沈苏看账本的时候,发现她在算学上颇有天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谢之缙一边说着,一边又将她的手捉了回来,握在手心,察觉到她想要抽出去,便笑出声来,又怕惹恼了她,忙开口转移她的注意力:“陛下好像有意要将大哥外放。”

“外放?”

沈苏闻言,果然忘记了还被他握着的手,微微坐直了身子,神色认真地问道。

他口中的大哥,定然是她的大哥,毕竟他的亲大哥如今正在外面做官,外放二字自然不合适,而且一般自家相公更习惯把谢大哥叫作兄长。

“嗯。”谢之缙也正了正神色,将今日自己陪着父亲出去用饭时听来的消息告诉妻子:

“陛下很看重大哥,这般打算,应当也是出于想要对他多加历练。”

沈苏对这个消息并不意外,只是大哥若是外放,定然是要带着大嫂和孩子们一块儿走的,家中如此一来,就只剩爹娘二人了……

谢之缙一看她的神色,就知道她在想什么,只得尽量劝慰她:“事情还没定下来呢,先别想太多,如果定下来了,到时候我经常陪你回去看看岳父岳母,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

“这能行吗?”

沈苏不确定地抬头看向他。

可能是在孕期的原因,她近来有些嗜睡外加情绪变化大,听罢就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

“嗯,没事,娘不会计较的。”

谢之缙拍了拍她的手,好脾气地道。

跟沈伯文做同僚久了,连带着他以往跳脱的性子都收敛了不少,变得稳重许多。

连谢阁老和谢夫人都夸过他几次。

沈苏只能点点头,到时候再说了,自己现在想得再多,也没什么用处。

不过,谢之缙这边的消息并不是空穴来风,在紧张的春闱落下帷幕之时,沈伯文也接到了外放的旨意。

任命他为兴化府通判,正六品。

……

并不是接到旨意之后,就要立马动身去任上的,起码沈伯文在翰林院的这一堆事,也还需要进行交接。

旨意下来之后,翰林院的人有羡慕的,也有为他可惜的,自然也有幸灾乐祸的。

正是张修撰。

既然知道沈伯文接下来离开翰林院了,他便摆出一副前辈的和气模样,专门跑过来进行了好一番故作姿态的指导:“沈编修啊,哦不对,马上就该叫你沈通判了,可莫要觉得被外放出去不好,这可是陛下看重于你,想要历练你才有的好事儿。”

虽然从正七品到了正六品,这让张修撰有点儿不爽,但想到沈伯文以后就不是京官儿了,他又想开了。

他身后正好对着另一间值房,有个书吏刚从里面走出来,闻言便翻了个白眼,心道这样的好事儿给你你要不要?

虽说先前有过传言,将来若是想入阁,就必须外放历练,可这也不是绝对的,大部分的翰林官们想的路子还是一直在先在翰林院中熬个五六年的资历,然后转迁詹事府或者国子监,实在不行去六部任意一部也行,总之在京官和外放之间选,想干实事儿的自然愿意外放,只想要资历轻松升职,当然舍不得出去。

张修撰的人品在翰林院中基本上人尽皆知,他此时说这些话,任谁听了都不会觉得他是真心的,也就他自个儿还觉得旁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