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哪天当不成国师了,我就跟着你。(第2/8页)

定王抬了抬手,差役开始滚动齿轮,她感觉肩腿的每个榫头都在浮动,间隙越来越大,随时会从躯干上脱离。昙奴惊声叫她,“可是有内情?你好好想想!”

她知道她在劝她,这件事背后渔翁得利的是国师,也许所有一切都是他操控的。可她不敢相信,如果她当真不是百里济的女儿,为什么他们要误导她来杀定王?

她听到肌肉拉扯的吱嘎声,心里死灰一样。存着疑去死,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和蒙受不白之冤的唐娘子母女有点像。

她奄奄一息,只想这种煎熬快点结束,她支撑不了多久了。就在到达临界点的时候,忽然听见国师的声音,略有些匆促地叫住手。她用尽全力抬眼看,门前的光带里站着一个人,洁白的禅衣,束着金冠,果真是他。

他来干什么?正大光明地救人么?

定王怔了怔,他是认得他的,少年时生活在长安,几次大典上见过他。他是国师,三十余年了,依旧容颜不改。

他上前两步,迟疑地拱起手,“阁下可是……当朝国师?”

他风流天成,含笑揖手,“多年未见,殿下别来无恙。”复看刑具上的人,抬起扇子指了指,“她若是死了,殿下要后悔一辈子的。”

那边的辰河闻言立刻挥刀砍断了绳索,她跌下来,他伸手把她接进了怀里。定王木然看着,回过头狐疑地打量国师。国师故作镇定,踱过去,不动声色将她拨到了自己怀里。复抬头一笑,“她是殿下与唐娘子的女儿。”

定王的震惊已经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了,“国师说什么?”

莲灯的手脚虽不能动弹了,耳朵却是灵便的,他的话把她抛进了云雾里,她瞠着两眼惶然望着他,他有点心虚,“此事说来话长。”

定王却坚持,“请国师长话短说。”一面挥手将牢内的人都遣了出去。

他无奈,咬着唇想了想道:“唐娘子母女遇害,被春官所救。唐娘子临终前求春官,要女儿为她报仇,仇人当然是殿下。这世上没有什么比父女相残更伤人心了,本座不知道唐娘子是怎么考虑的,总之她恨殿下就是了。春官将郡主托付给本座旧友,并不打算真让她报仇。可是阴错阳差救了受伤的昙奴,昙奴将她误认为百里都护的女儿,才有了接下来这一系列的事。”他笑了笑,“其实父女之间嘛,毕竟血浓于水,哪有那么多解不开的结……我料殿下一定想不通,为什么本座知道内情却到现在才出面。”

定王又对他一长揖,“小王确实不知,还请国师明示。”

国师仰起头叹了口气,“本座这次离开长安,专为殿下而来。殿下佣兵十万,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殿下难道不自知么?若要殿下将大军赠与都护府,殿下可答应?”

身在军事要塞,手上却无雄兵,交出军权后会是什么下场,古来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了。定王不说话,只是眈眈看着国师,半晌抱拳,“请国师指教。”

“本座只要殿下知道,形势迫在眉睫,殿下再不能偏安一隅了。”他说话的时候紧紧扣住莲灯的手臂,低头看她,她眼里有凄楚的泪,不知是对他失望,还是对人生失望。他调开视线平了心绪,又道,“本座承天命,辅佐君王治世,谁为人君谁为臣,本座心里一清二楚。中原如今有五王之患,殿下是皇叔,难道坐视不理?”

定王本来就有野心,正愁师出无名,既然得了这个建议,当然要顺势而为。他恍然大悟,“国师用心良苦,小王敢不如命。”再看那个欲图刺杀他的女孩,心里又揪了起来,“她……”

国师点点头,“安宁郡主,殿下的亲生女儿,本座的红颜知己。”

他从来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莲灯之前被拖拽得厉害,实在说不出话,只听他继续胡诹,“本座料定她成不了事,不过因她母亲的临终遗言,让她对唐娘子有个交代罢了。但朝中欲除殿下而后快者大有人在,殿下睿智,不必本座明说。郡主此行是为殿下提个醒,殿下大权在握,当慎重了。”

定王诺诺点头,又因刚才险些杀了女儿自责。他走过去,愧疚地捋捋她的额头,“宁儿,阿耶没想到事情是这样的。你同你阿娘……这些年受苦了。”

莲灯闭上了眼,她已经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切了,仇人变成了父亲,这里面究竟有几分真假?还有这个称她为红颜知己的人,他到底打着什么算盘?

既然国师断言她是定王的女儿,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定王深信不疑,对这沧海遗珠也十分上心。其实从第一眼看到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她长得很像她母亲,并且这种父女的天性在冥冥中就有注解,任谁都无法阻隔。他很高兴,慌忙吩咐世子,“快去收拾庭院,阿妹身上有伤,传奉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