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鲁滨逊漂流记之续,和曾经拿过诺贝尔奖的歌(第6/7页)

而这首歌的作者,有点牛逼了。鲍勃·迪伦。

1991年,50岁的他获格莱美终生成就奖,2012年,奥巴马亲自颁发自由者勋章,2016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这一年,最被大家寄予厚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村上春树。

但是不好意思,村上春树也是鲍勃迪伦的粉丝。

在《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很多村上春树的作品里,他都拼命地夸鲍勃-迪伦。

此外,乔布斯也是。

在苹果的发布会上,乔布斯用鲍勃迪伦的歌曲作为发布会的音乐,用鲍勃迪伦的名字展示苹果产品的搜索功能。

就是这么一个人,有人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就是这首《答案在风中飘》,虽然实际上好像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指定他是哪一部作品获奖的,但是也足以说明这首歌的伟大。

(不过好像鲍勃迪伦不咋喜欢这首歌,他最喜欢的应该是《像一颗滚石》)

当然,方澈并不是想拿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就凭这一首歌,也拿不了,他只是觉得这首歌的第一句和《荒岛余生》很契合。

没错,只有第一句。

电影里,歌声还在继续。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g in the wind(我的朋友啊,答案在风中飘)”

……

这首歌没有什么明确的表达,整首歌好像都是在发问。

实际上,这首歌里问了9个关于社会和人生的问题,但是都没有给出答案。

还记得那位喜欢看《诡秘之主》的历史学老师史密斯吗?

就是在诡秘之主更新了魔女那一张之后发文说这本书不输给哈利波特的大学老师。

此时,他就坐在电影院里。

之前的电影,让他动容,动容于电影中所传递的生命的坚韧,但是现在这首歌,是真的震撼住了他。

“这是,诗歌吧?”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才能望见天空)”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才能听见身后人的哭泣)”

听听这歌词,充满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悲悯和忧患。

“这歌的格局,比电影大多了!”史密斯瞪大了眼睛。

他呆坐在椅子上,一直到整首歌放完,放映员来催促他抓紧离场的时候,他才清醒过来。

“这位作者对世界的洞察到底已经深刻到了什么地步?”史密斯一边往外走,一边沉思着。

蓦然,他想通了。

“能把荒岛题材拍成这样的,对世界的洞察肯定不差啊。”

此时此刻,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里,都有《荒岛余生》的观众涌出来。

他们好像都很欣喜。

大概是这部电影,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很快,大概是一个小时不到,网络上关于这部备受瞩目的“岛系列作品之二”的讨论开始多了起来。

荒岛余生比无人生还的首映观众多,此时的热度当然也更大。

不少人就等着烂西红柿和社交网络上的评价呢。

烂西红柿网站上,这部作品的得分居然是9.6!

比无人生还还高?

路人们开始仔细打量这些评论。

“这绝对是一部令人惊喜的作品,并不是以往的荒岛类题材的故事。”

“原来一个人的毅力可以到如此程度。”

“威尔逊!威尔逊应该拿奥斯卡最佳配角奖!看到威尔逊掉入海中的时候我都哭了!”

有路人一下子来了好奇心:“威尔逊是谁?”

“威尔逊只是一个排球。”

路人:“???”

就在这时,历史系的大学老师史密斯在烂西红柿网站上发布了一条评论。

“这部电影,我会给9.8分,假如没有最后三分之一,我会就会毫不犹豫将其列为简单求生孤岛冒险励志系列并且认为这部电影和丹尼尔漂流记没什么区别,但是当最后三分之一出来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强大之处,这部作品,完全是丹尼尔漂流记的续作!”

路人们看到这一段,觉得有点扯淡。

一个是1719年的作品,一个是2018年的作品,拿来的续集啊?

又看了看史密斯的备注:“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嗯?

好像说的有点道理,不妨听他讲讲。

下一段,史密斯写道。

“其实丹尼尔漂流记的内容概括起来是远离尘世如何生存,而荒岛余生的内容概括起来应该是重回现实如何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