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第2/4页)

但这一世的康熙太过忙碌,在后宫又无特别想要晋升之人,所以便一直忽视了后宫的份位——原本历史中几次低位妃嫔晋升,都是跟着佟皇贵妃、温僖贵妃、小佟贵妃等来的。

几个生母份位很低的阿哥们听到自家额娘晋升的消息,各个眉开眼笑,干活的劲头都足了不少。

特别是胤祐。因为他天生残疾,带累出身较好、当时也颇为受宠的戴佳氏几乎被打入了冷宫,虽有贵人待遇,但一直是庶妃。

现在这戴贵人,终于坐实了。

胤礽见阿哥们很开心,反正康熙也不在宫中,就放阿哥们在过年这几天休憩时陪着自己的生母。

为了让妃嫔们别因为康熙不在而寂寞,他又以太后的名义,请了戏班子和模仿外国的话剧社轮流在京中唱戏演戏。

妃嫔们每日聚在一起笑呵呵,半点没有因为康熙不在而忧愁。

康熙的策略的确非常厉害。只是后宫晋升了一批低位嫔妃,热闹就掩盖了康熙“南巡”还不带重臣的不自在。

现在朝中一些大臣又开始想要依附其他阿哥了。

投靠太子是锦上添花,甚至太子这锦上已经不需要花了。

他们倒不是真想谋逆,只是看皇上和太子的态度,对诸位皇子非常好,皇子们将来势力肯定很大。他们跟着皇子,就和在朝中找更厉害的重臣依附一样。

而且,后宫低位妃嫔逐渐晋升,年幼的阿哥们逐渐长大,或许……或许太子将来位置仍旧有变呢?

就算皇上真的很放心太子,不可能猜忌太子。但太子曾经重伤过……对吧?

活不过皇帝的太子比比皆是,小阿哥们也不一定完全没有机会。

总之,他们先投靠。最低是投靠一个有实权的宗室,最高说不定能撞上一个从龙之功。

因现在留在京城中的小阿哥们都还没有出宫建府,他们无法直接接触到小阿哥们,小阿哥们的母族就各个收到了许多礼物。

母族的概念更大。

不是只有父母姐妹兄弟这个小家庭是母族,同一个宗族都能算母族。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两个打着皇子旗号为非作歹的人。

一时间,胤礽收到许多对外戚的弹劾。

他看着折子上的诛心之语,不由疲惫。

这些弹劾又多少是真正正义的愤慨,又有多少是试探他对皇子的态度?

或许还有挑拨离间的成分吧。

无论杀多少人,无论灭多少族,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这些尔虞我诈都不会消失。

前段时间大臣们忙了起来,他耳根清净了不少。临近年节,再多的活都得停下来休息。

康熙不在,胤礽原本准备的一些改革,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等康熙回来商量。

胤礽仍旧很忙,大臣们却是闲了起来。一闲起来,他们就要内斗,还要挑拨他和皇子们内斗。

“汗阿玛,您什么时候回来。”胤礽看着桌案上的折子,自言自语。

以前康熙在的时候,虽然也无时无刻有算计,但胤礽处理这些算计的时候,并不是很疲惫。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做决定的是康熙的缘故。

胤礽虽给出了意见,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担最大责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压力小了许多。而且有康熙为他把关,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错是对。如果两人意见不统一,还能一起商量。

出谋划策和做决定是两回事,他多谋,康熙擅断。其实擅断的人远远比多谋的人厉害,更能当一个领导者。

胤礽试图把弟弟们和大臣们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后,他心中的压力也丝毫没有缓解。

因为最终,还是得由他来做决定。现在没有康熙对他说“好”还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监国多次,但从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过决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参与政务,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时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后禀报康熙,由康熙拍板做决定。

哪怕几次“突发事件”,其实也无伤大雅,打完之后是留是放弃,也是康熙做决定。

胤礽现在才初次体会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权力,在于“做决定”、在于“承担责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决定,整个朝廷就会动起来。之后每件事是对是错,皇帝就要承担责任。

对权力欲重的人而言,这样纲常独断大权在握的感觉非常令人沉迷。

而像胤礽这样对责任看得太重的人,就压力非常大了。

胤礽很想问康熙,在康熙决定擒拿鳌拜的时候,决定削藩的时候,决定废除剃发令的时候,决定让他出海的时候,决定建立大学崇尚新学的时候……在做出无数个很冒险的决定的时候,康熙心中是如何想的。

康熙在承担巨大压力的时候,是如何自我缓解的?总不能是靠着挼他和与大哥斗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