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第2/3页)

但这样短暂的教育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自蒙馆至经馆,其中还有长达数年的空缺,是需要学习任务来填满的。

之前庠序刚开办,师资力量不足,也招不到合适的学生,姜舒便暂时没有新立学馆,而今第一批蒙馆的学子已将到了升学的时候,也是时候再开设一个新的学馆了。

在姜舒看来,一个势力想要长久地发展壮大,人才和教育绝对是头等大事。

正好,马上又是一季招生入学季,为了赶上开学,回到密阳后,他召集两府僚佐开会,提的第一件事便是新学馆的设立。

于此,众官员都没有异议,如刘汕、秦商等人更是大力支持。

“只是,今年庠序经馆招生人数已提升至三百人,若此时建立新学馆,郡学恐怕难以容下这众多生徒。”刘汕说出自己的顾虑道。

“无碍,可以另择一地,作为郡学新校区,此事不着急,第一届蒙馆学生明年升学,还有一年的准备时间。”姜舒说出早就想好的应对策略,“至于今年,可先开设一个十几二十人的小班级,招收附近适龄的士族官员子弟入学,尝试摸索确立新学馆的教学方式,方便明年的开课。”

说罢,他又抬起视线掠过众人,微笑道:“诸位家中若有适龄的子弟,欢迎前来报名入学。”

刘汕听闻此言便放心下来,只是开设一个新班而已,大不了让先生们忙碌些,多排些课程,时间紧是紧了点,总归是可以完成的任务。

况且上一届毕业的学生中,亦有几位成绩优异者留校担任助教,就目前来看,师者还是够用的。

而其他官吏,听闻使君要设立一个专门招收士族官员子弟的班级后,都不由有些心动,虽说郇州范围内没有什么大世家,但让子侄早些出去扩展人脉肯定是件好事。

一些脑子灵活的,甚至已经想到了使君此次从端门回来还带回了侄子,会否使君的亲侄儿也要进这新学馆就学呢?

一时间,家中有适龄子弟的都生出了心思,准备回去后和家人商量商量此事。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设立新学馆的计划便就此定下了。

至于新学馆的名字,姜舒思索过后,定为了“士馆”,士人便是读书人,新学馆单纯为了教育而设,取此意最为恰当。

随后经过一番详细的商议,官府又重新制定了有关郡学庠序各个学馆的学习任务、教育年限和入学条件。

蒙馆依旧为三年制,仅招收六至十二岁的适龄儿童入学,学习任务便是读写文字、基础算数、人伦道德等最基本的启蒙教育。

士馆的教育年限为六年,招收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学习任务较为广泛,除人文课程的深入教育,在姜舒个人的强烈建议下,数理化同样被添入课程。

但这几门课程,原住民是比较难理解其重要性的,所以只能慢慢地影响渗入,先从玩家中招聘合适的老师编制教材,明年开始授课,争取从下一代开始注入科学思维。

再说经馆,仍是二年制教育,招收十八岁以上任何年龄阶段的学子,学习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不过经馆较为特殊,说是二年制,实则学生每年皆可参与官吏选拔考试,考试通过便能直接入府为吏,不通过则需再读一年,第二年若还是不通过,便要隔三年才能再次报名入学,以免浪费教育资源。

新学制制定完毕,在场所有参与讨论的官员都隐隐有种难以名状的心悸感,仿佛自己刚参与完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制度的开创。

秦商抬头凝视上方身着官袍端庄稳重的年轻刺史,心底生出思考。

如今这一政策仅在郇州实施,且选的多是底层官吏,尚且没有太大的影响,若有一日,主公当真登上大位,将此政策推向全国呢?

届时还会有中正官的存在吗?

家世与门第还会那么重要吗?

思及此,他仿佛看到一片汪洋大海正缓缓掀起巨浪,而他就乘坐在巨浪之上的大船上,不由得激动又暗怀恐惧。

·

新学制确立后不久便是开学季,虽说在官府高层看来,密阳的这座庠序好似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但因士馆还未真正地开设,对于郡学的学生而言,一切仍与过往一样,不同之处只在于郡学新添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而已。

听闻那个班级只招收士族子弟,且使君的侄儿也在其中就读,庶族子弟基本不敢靠近那座特殊的院落,于是这点小变化也显得不足为道了。

在两校忙着招生考试时,姜舒给下属布置了新校区的建设任务,同时也给玩家发布了招聘任务,招聘日后在士馆教学的师者。

此事必须谨慎选择,故理科科目笔试的试题,姜舒特意请了张子房和朱明出卷,文科试题则还是由目前郡学经馆的老师们负责。